远赴南非传播中国文化
王睿博担任对外汉语教师,为当地人搭起了解中国的桥梁
【人物名片

姓名:王睿博
身份:厦大行政人员、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师
【心声愿景】

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
“南非的不少城市和厦门有许多方面都挺像的。”去年,就职于厦门大学的王睿博被派往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任教。亲身站在南非的土地上时,王睿博真切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友善和热情。王睿博是黑龙江牡丹江人,她说,厦门和南非都给了她家的感觉。
暑假来临,王睿博可以暂时放下忙碌的教学。近日,她与记者连线,讲述她和南非的情缘。

■王睿博在南非的工作任务繁重,不仅要负责汉语教学,还要录制广播节目、翻译文稿等。

■王睿博在南非教中小学生学习汉语,学生热情高涨。
因一本书对南非充满好奇,争取到机会实地探访
王睿博曾就读于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还曾赴韩国高丽大学交流。2014年6月,她入职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负责人事及外事工作。2016年10月,她申请到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任教。
王睿博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了解南非,是在大学期间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南非作家库切的《耻》。之后,她就对这个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充满好奇。因此,看到有派往南非教汉语的机会,她就去试试,没想到成功争取到了。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负责11个中小学教学点,还要负责斯坦陵布什大学中文系、成人教学班等的汉语教学工作。王睿博说,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正在编写适应南非本地的汉语教材,但在任教师只有10名,工作量巨大。她每周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录制汉语课程广播节目。此外,她还要翻译部分孔子学院的文稿等。
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期待以后能来中国
王睿博说,南非小学生学习汉语兴趣很高,对老师也很热情,每次见面或上下课时,都会主动和她拥抱。
在王睿博教的成人班里,有两名学生是华裔,妈妈Anona和女儿Lupe。Anona的祖父是上世纪60年代赴萨摩亚工作的华工。当时当地政府禁止华人与当地人交往,但Anona的祖父还是与当地女子产生爱情。Anona的父亲出生前,Anona的祖父被遣返回国。后来,Anona移居南非并生下Lupe。Anona和Lupe从没忘记自己的中国血统,所以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王睿博说,母女两人学习都很认真,经常从孔子学院的图书馆借阅中国文化书籍阅读,Anona对中国诗词也很感兴趣。他们期待有一天能踏上中国的土地,所以经常向王睿博了解中国。
“我班上的很多学生都有到过中国的经历。”王睿博说,有的学生曾到中国参加国际会议,还有的曾经在中国居住。孔子学院还有许多来自非洲其他国家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汉语,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他们。
南非的许多地方与厦门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她经常想起“第二故乡”
“很多人以为国外生活很精彩,其实我们的业余生活要比大家想象的单调。”王睿博说,斯坦陵布什大学坐落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当地的公共交通不是很发达,晚上6点后基本就不能出门了。不过,学校经常举办音乐会,所以王睿博经常去听,偶尔也和同事去外面走走。
王睿博说,南非被誉为“彩虹之国”,不同种族的人一起生活,互相帮助。这让她想起厦门人也是这样的友善好客。
此外,南非的许多地方和厦门在环境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王睿博说,她曾在厦门看过从海里跃起的海豚,在南非可以看到海豹、海狮、鲨鱼、鲸鱼等。南非在海洋保护方面做得也很好,当地人都身体力行保护周边海域环境。
王睿博的对外汉语教师任期是两年,明年10月,她就要返回厦大的岗位工作。“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我特别珍惜现在的时光。”
【记者手记】
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不断进步
王睿博是“非典型”东北女孩,个子小小,说话声调温柔,可她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别人当一句玩笑话,而她却有一股“说走就走”的劲儿。大学毕业后,她只身来到厦门,这回,她又只身远赴南非。
王睿博说,厦大的工作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原本她有些忐忑,担心做不好。但入职后,她得到了很多同事的帮助,让她觉得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到了南非,她向南非人寻求帮助时,他们也很愿意帮忙,这些都让她更有勇气前行。
王睿博说,青春就是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我从没后悔过我的选择,这是我一辈子的宝贵经历,是老了以后会特别珍藏的回忆。”
(记者 赖贵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