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海西晨报:厦大教授郑启五回忆40年前的高考仍觉得像做梦:“那一刻,我知道命运就此改变”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来源:

2017年6月7日•海西晨报• 第A02版 • 今日关注 晨报记者 刘宇瀚

65岁的厦大教授郑启五,回想起40年前参加的那场高考,至今仍觉得像做梦一般。“从那一刻开始,我的命运开始转变。”

最令郑启五感慨的是一张摄于1978年春天的他和厦大教师后代们的合影。在这张照片里,包括郑启五在内的七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也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高考的第一批人。郑启五回忆道,1978年2月高考发榜,他们七人得知都考上大学后欣喜若狂,于是在厦大上弦场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我知道,我们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1960年至1965年,郑启五就读于东澳小学(现演武小学)。当时班上的大部分学生是厦大教师后代,成绩优异,后来大多被双十中学录取。然而,仅仅上了8个月的初中,1966年5月,“文革”席卷而来,郑启五被迫到武平上山下乡,就此失学。

上山下乡归来,郑启五当起了厦大外文学院的炊事员。做完繁杂的体力劳动后,他就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朱尔菲娅的诗集是他最早得到的一本书,许多诗句他至今倒背如流。

郑启五还常溜到大学教室后排听课,依托外文学院的背景自学英语。在食堂里卖饭菜时,他就用刚学来的英语与前来买餐的外语系学生对话,厦大因此开始流传“会讲英语的炊事员”的故事。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郑启五和伙伴们看到了曙光。1978年2月,他们迎来“春天”:照片上的7个男生都上榜了。就这样,高考改变了郑启五的命运。毕业后,郑启五留在厦大任教,一直到现在。

读过的报告文学竟成高考作文题

在当年的高考中,语文作文题和英语翻译题是“得分大户”,均有60分的分值,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爱好阅读的郑启五就曾“押”中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和英语翻译题。

郑启五回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以诗人兼作家魏钢焰的一篇报告文学《大庆铁人》节选片段为材料,让考生写观后感。魏钢焰是郑启五喜爱的诗人,长年累月泡在厦大图书馆的他,早已通读过该篇报告文学,并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写起作文来,可谓驾轻就熟,稳操胜券,事实上也取得了高分。”

而英语翻译题上,郑启五更是幸运。他告诉记者,当时的题目是翻译一篇关于熊猫的文章。巧的是,这篇文章曾出现在《中国建设》英文版的刊物中,这本刊物他也曾在厦大图书馆通读过,“所以,我的英语学科成绩当时几乎就是满分了。”

“这些虽然都带有偶然性,却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郑启五说,他当时大量读书,并非是为了高考而准备的,当时谁也没想到国家能恢复高考,他只是把阅读当做爱好,结果有了这个意外之喜。“所以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