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举办“7681猜想”对话会,缅怀杰出校友、数学家陈景润

厦大人文学院创作话剧《哥德巴赫猜想》,致敬陈景润。

厦大学子表演诗朗诵。

活动中演唱陈景润喜欢的歌曲《小草》。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在那个年代,有一位数学家耗尽毕生心血去追求一个几近不可能的梦想——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所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全社会的传奇人物,并因此获得了英雄般的赞誉和荣耀;1999年,国际永久编号“7681”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从此,他化为一颗星,始终闪耀在璀璨夜空,照耀万千学子前行之路。他的名字叫陈景润,是一位厦大人。
5月22日晚,正逢陈景润诞辰84周年纪念日,一场名为“7681猜想”的对话会在厦门大学举办,话剧、朗诵、歌唱、对话,厦大人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杰出校友。厦门市及厦门大学领导、厦大名师、厦大校友、厦门企业家、厦大学子等共聚一堂,共同讲述“一座大学与一位大师”的不解情缘及文化传承,重温陈景润百折不挠、坚守信念的故事,传承以陈景润为代表的厦大精神。
活动由厦大校友总会主办,厦大厦门校友会等承办,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执行。
一位伟大数学家的母校情缘
“36年前,厦大60周年校庆时,我在大礼堂见到了陈景润先生,那时我是一位大四的学生,当陈景润先生从面朝大海的建南大礼堂正门,沿着红地毯走来时,全场响起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时陈景润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是我们的明星。”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如今的厦大副校长詹心丽仍历历在目,称自己是“最幸运的人之一”。
进入厦大就读,也是陈景润的幸运之一。陈景润是福州人,1950年至1953年,陈景润在厦大数学系学习期间,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就知道他数学基础很好,钻研能力也很强。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后来被以不适宜教书工作为由而被辞退。
不忍浪费人才,在王亚南校长的努力下,1954年陈景润被调回厦大图书馆,并在1955年2月回数学系任助教。其间,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1957年9月,陈景润被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话剧《哥德巴赫猜想》致敬陈景润
求学加上工作,陈景润先后在厦门大学呆了6年时光。2013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开始创作话剧《哥德巴赫猜想》致敬陈景润,话剧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和中科院的生活为主要线索,围绕他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性数学难题的密切关系展开,描绘了陈景润青年时代的数字梦想和中年时期的坚守信念,以及迎来了事业和生活上的春天。
创作过程中,主创队伍做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工作和资料查阅准备,先后赴陈景润生活、工作的地方进行了大量采访和调研,因为陈景润很喜欢《小草》这首歌,话剧里也特别把《小草》作为主题歌。最终这部话剧成为厦大文化的一个骄傲,该剧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荣获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在2015年9月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每一次剧终的时候,同学们都不让演员们下台,演员们只好一次又一次的谢幕。” 《哥德巴赫猜想》话剧执行制作、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表示,在一年年的演出中,《哥德巴赫猜想》形成了“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老师带学生、学长带学弟”的模式,将剧中人物的精神代代传扬,告诉大家,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应该如何向陈景润学习。
“陈景润学长对信念的坚守,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做到,今天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去面对困难。”陈智东是一位历史系硕士毕业生,从大四起就参与话剧《哥德巴赫猜想》演出,多年演绎陈景润这一种形象,陈景润的精神早已内化于他的心间。
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引领一代代青年
陈景润本想在有生之年完成“1+1”,彻底摘下皇冠上的明珠。可惜的是,在他生命最后的10多年中,病痛一直困扰着他,最终他无法实现夙愿。
活动当晚,陈景润的亲属宋凌分享了一组老照片,她曾与舅公陈景润有过两次难忘的接触。1992年,陈景润夫妇从北京来到福州治病,她第一次见到舅公和舅婆,“在我想象中,科学家应该是很高大的形象,推开门一看,舅公是一位很瘦弱的老人。”1994年,在北京的医院,宋凌第二次见到陈景润,当时陈景润一直处于间歇性的昏迷,但他每次醒来,总会让人把纸和笔拿到手边,他说:“我知道我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但我还要算,我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63岁。光阴荏苒,流逝的是时间,沉淀的是无尽的思念,他留下的宝贵精神不断提醒并引领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活动当晚,陈景润夫人由昆因身体欠安未能出席活动现场,但她寄来一封信,在信中这样写道:“7681在遥远的星空又回归到他所热爱的青山绿水间,更扎根在爱他的人心中。让我们在弘扬景润精神、探究厦大情怀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新闻背景】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陈景润
在数学领域,有一个被概括为“1+1”的命题,至今没有被证明,成为无数数学家一生梦想拿下的数学皇冠,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最接近这个命题(简称“1+2”)的答案,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这个记录目前还是国际上的最高成绩。
1966年,陈景润通过《科学通报》宣布他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1972年,陈景润发表论文,证明了“1+2”这个世界难题,立刻在国际引起轰动。陈景润,这个横空出世的名字一下子就被人们记住,也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陈景润成为科学与献身的代名词,成为那个年代鼓舞人们的精神动力。
(本组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本组图/吴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