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福建侨报:海外教中文 品尝苦与乐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来源:

郭玫姿(左二)和成人班学生

张亚东(前左)和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一级班学员

【编者按】《海外华文教育动态》是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一份大型的主要刊载有关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最新动态的资讯类刊物,自1995年创刊以来,每期分设专题、媒体时评、学术视角、师生乐园、国内外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的最新资讯及会议信息等模块,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全文收录于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本期选登杂志“师生乐园”栏目中“我教汉语”模块,刊载了海外汉语教师教汉语的一些经历、感受及教学方法等,希望在他们的分享中能对海外的汉语教学及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及启发,后续我们将再推出其他版块,敬请期待。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教外国学生学中文,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而在海外教授中文,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印尼华裔郭玫姿:让学生学习声调

郭玫姿是印尼华裔,从雅加达的慈育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后,现在在艾孚语言中心教汉语和印尼语。

在教授中文的过程中,郭玫姿遇到不少困难,最困难的是,印尼语是没有声调的,因此在教授学生们汉语的过程中,一个简单的词或者句子,她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给他们念,好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声调和发音。

除了发音和声调,学生们大多对汉字也不敏感,记忆中文的时候更多记忆的是汉语拼音。郭玫姿说,有一次,她将一个词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后来她将这个词的汉语拼音标注上,他们就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郭玫姿所遇到的困难远不止于教学方面。她教的大多是成人学生,许多是由公司安排来进行内部培训的,很多学生会以工作太忙为借口,逃避作业。“后来,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我想给他们做一个测试:在15分钟之内用中文和我聊天。没曾想他们根本不能完成,这让我很无奈。”郭玫姿说。

现在,郭玫姿教中文已经六七年了。教中文也带给郭玫姿很多欢乐。“我第一次当中文老师的时候,教的是小孩子们。有一次,他们学校进行中文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他们把成绩单拿给我看,一个是90多分,一个考了100分。我真的很惊讶,也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对他们的期望没有白费。”

张亚东:简单充实,苦中带乐

张亚东现在在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教中文,这已是他在这里教书的第二个年头。张亚东说,自己本科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对汉语传播抱有热情。第一年通过申请来到这里做志愿者教师,觉得很有意义,也舍不得学生们,所以又申请延长了1年。

每天早上8时,张亚东来到中文系教室上课。此前,他已在中文系的办公室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归纳出易错点,也熟悉了一遍教案。

上完课,他常常会在办公室和学生聊天,纠正他们的发音,紧接着批改作业。有活动的时候,他还得变身“全能”教师,既做得了晚会编导,又当得了辩论指导。的确,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课下的功课辅导以及排练文化活动,张亚东的一天几乎都被占满了。

苏丹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每年都有六七个月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张亚东说,那个时候只要在室外,汗水就不会停。自然环境的恶劣,加上硬件设施的落后,让张亚东的教学开展得异常艰难。但是所有外在的“苦”,都敌不过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在这里,学生们特别单纯,很懂事,也很重感情。”张亚东说。随着中苏关系日益密切,现在汉语在苏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张亚东用“简单,充实,苦中带乐”来总结自己在苏丹的生活,他是千千万万投身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教师中的一员,在世界各地传播着中文知识、传递着中华文明。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