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暮春时节,一年一度的“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博览会”已然开始了前期的筹备工作,今年的博览会将在10月中下旬举办,目前,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陆续开始奔赴各地,寻觅中国书画艺术产业界的企业翘楚、大师名家,本刊也从今天开始,开辟“2017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博览会前奏”专栏,为您介绍中国书画艺术产业中的工匠、名师风采等。

厦大字画修复专家恢复重现的唐代“龙鳞装”。
这是一种全世界仅存一件实物的装裱技术,这是一种故宫曾以专门课题研究过的技术,这是一种连了解者都屈指可数的传奇工艺,而一位来自厦门大学的字画修复专家,经过半年多探索,终于在昨日厦大的校庆之际,一份二十页抄录陈嘉庚演讲语录的书叶,成功重现了这一唐代工艺——龙鳞装。
“试验很成功,我将成品提交给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古籍、字画修复家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包括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专家杨泽华老师。”厦门大学字画修复师谢华斌很开心地说,但在表述之间,他也相当谦虚与谨慎,再三强调,只是在恢复技术上做出了一些努力,这次成功,也得到了很多业内同行、专家和老师的支持、指导。在中国古籍与古画修复方面,业内有一个圈子,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当频繁。
什么叫“龙鳞装”?谢华斌向我们展示了他制作的成品,初看上去,类似于一幅横式卷轴,只是打开的方向相反,是由左向右打开。不过打开之后,我们才发现大有乾坤,里面并非一幅平铺展开的书画,而是有着一列次第折叠、类似于书页的页面,页面间鳞次栉比排列,犹如鱼鳞。“最早中国的装帧都是卷轴,而这是更进一步的装帧技术,更方便收纳长篇的东西,也更方便查找、检索,可以像书一样进行翻找。比如这件龙鳞装卷底部分打开只有 96厘米,我做了20页书叶,记录了153行陈嘉庚先生曾经在演讲中说过的名言语录,可以很方便地翻开查看。如果是普通卷轴,这个卷底至少要做到 8 米,而且要找其中的一句要从头依序展开。”谢华斌说。
据介绍,龙鳞装兴起于唐代中期,是介乎卷轴到翻页之间的过渡性装帧装裱技术,流行的时间不长,到了宋代翻页书籍的普及,这一装帧技术并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采用这一技术装帧的存世作品极少,目前世界发现的仅存一件完整作品《刊谬补缺切韵》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几件类似龙鳞装的敦煌文献残卷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而整个装帧技术更是已经失传良久,故宫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过一次课题恢复,但因为采用这类装帧的古籍实在太少,这一技术并未得以传承发扬。后来,各地博物馆、大学也有零星尝试,试图重现这一技术。厦门大学的这次恢复,也成为国内屈指可数能制作龙鳞装的单位之一。
“龙鳞装是中国字画装裱、书籍装帧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恢复这项传统技艺对于研究字画装裱、书籍装帧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外龙鳞装制作难度大,细节十分考究,在装帧手法上还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连接,微风拂过,宛如潜鳞游泳。而且我觉得这样过渡时期的装帧方式在现代也可以有新的延伸和发展。毕竟,龙鳞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谢华斌说。
【名词】
“龙鳞装”
目前发现存世的“龙鳞装”古籍仅有一件,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刊谬补缺切韵》,也叫《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唐朝王仁昫编撰并口述,吴彩鸾手写而成。全卷二十四页,首页一面书写,其余二十三页两面书写,向外对折,逐次向左略微错开粘裱,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无异。卷首、末铃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宋濂跋。
(文/本报记者 王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