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报讯(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高树灼 刘云芳 文/图)说到室壁瘤,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提到心脏里的“不定时炸弹”,相信大家一定会对它刮目相看。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在亚太地区首次通过折叠心脏的办法,成功为三名室壁瘤患者拆除了“炸弹”。该手术方式在国际上属于最顶级的室壁瘤治疗办法,目前全世界也仅欧洲开展过100多例,实现了我国乃至亚洲在该项技术上零的突破,为室壁瘤患者带来全新的手术理念和新生的希望。
心脏“吹气球” 小动作也会引爆“炸弹”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是心脏上鼓出一个包,后果会怎样?答案显而易见。据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导管室肖国胜主任医师介绍,健康心脏的室壁厚度均衡,发生心肌梗死后,在血液压力的冲击下,坏死变薄的心肌容易发生“吹气球”现象,这就是室壁瘤。
室壁瘤被冠以“不定时炸弹”的名号,作为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不亚于某些恶性肿瘤。室壁瘤不及时治疗的最终结果就是心力衰竭,甚至有时仅做个很普通的动作,如蹲下、搬个椅子,都可能“引爆”脆弱的室壁瘤,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三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中,70余岁的黄老伯病情最为严重,情况也最为复杂。不久前他才闯过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关,却又迎面遭到室壁瘤的威胁。经检查,他的左心室腔已达81毫米,室壁瘤直径达50多毫米,这令他的心脏已经是正常人的两倍大,但每次心脏泵出去的血却不足常人的一半,根本无法供应身体活动的正常需要。
折叠室壁瘤 跳动心脏上“穿针引线”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切除室壁瘤手术,要在心脏停跳的状态下进行,创伤大,甚至很多患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对于病情危重或高龄患者,开胸手术风险太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生活质量也会深受影响。
在解决室壁瘤这一心血管病领域老大难的问题上,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近年来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引进国际高精尖手术,拓展更多手术方案以适应不同患者需要,一直是我们医院的追求。”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院长说,“这次我们开展的室壁瘤治疗新方法在亚太地区尚无人开展,作为一项全球顶尖的技术,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等高水平、多学科的精细、默契合作,手术团队在每一步上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手术当天,超声和磁共振首先给予了精准定位,心外科医生率先披挂上阵,在患者的左侧胸部位置切开个小口子,暴露出心脏,为后续手术打开第一道大门;随后,心内科医生从患者的右侧颈静脉置入导管,导管沿着静脉小心翼翼地通向心脏,一路“铺设轨道”直达左右心室的交界处,然后留下一个类似锚的装置,并从左侧小切口同样送入另一个锚定装置,附在室壁瘤外壁。
手术全程都在心脏保持跳动的状态下进行,导丝几次来回穿梭后,医生最终像收紧束口袋一样使两个锚定垫片两面夹击将室壁瘤折叠,如此操作视病情重复两到三次,将左心室重新塑造至一个更加正常的形状与尺寸。
王焱院长解释,通过这项手术,缩小了因室壁瘤作乱而增大的左心室,提高了心脏泵血效率,迅速扭转患者症状。与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或心脏移植手术相比,这是一种侵入性相对较小的手术,不需要体外循环的支持,不需切除坏死的心肌,对左心室的损伤相对较小。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
该手术吸引了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心血管病专家过来观摩。此项新技术的发明者,来自美国的Lon教授亲临现场,在见证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率先于亚太地区成功开展该项手术后,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赞赏。他表示,“这里的整个团队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医疗团队之一,不但内外科的技术都很高超,团队之间的配合也近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