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国际在线:报告预测今年GDP增速为6.64% 同比微降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7日 来源: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中仁)22日,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发布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7年春季预测成果显示,假定今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前提下,2017年中国的GDP增速可能为6.64%,经济有望维持一个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水平。

当天发布的预测报告结果显示,今明两年,尽管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制造业过剩产能的不断消化,工业结构开始调整优化,工业生产企稳迹象逐渐明朗。同时,第三产业占比的不断提高,减缓了经济减速对就业的压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经济增长。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盛荣说:“2017年中国GDP增速将为6.64%,2018年GDP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至6.59%,这表明未来两年经济仍然存在着下行压力。价格方面,2017年CPI将上涨2.15%,随着国内去过剩产能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维持上涨的态势,2017年PPI将上涨2.41%,表明中国经济可维持在温和稳定的通胀水平,出现高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报告认为,2017年,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会继续压制中国出口增长;而继续维持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投资增速快速反弹的可能性较低。要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发力,提供超过20%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不过,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居高不下,债务风险上升,去杠杆任务仍然繁重的情况下,继续依靠政府及国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保增长难以呈现,还将进一步扭曲国民经济结构。

对此,报告建议,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尽快恢复民营经济的国内投资增速,是201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卢盛荣说:“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扩大开放,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二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逐步转向降成本,补短板。三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致力于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设,是降成本、补制度短板的根本之策。”

此外,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还将抑制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进而制约消费的快速增长。卢盛荣建议,当前的经济再平衡应该从改善消费和投资内部结构着手,降低债务风险,从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比起GDP中消费与投资占比的失衡,消费与投资内在结构的失衡是中国经济更加隐蔽也更难克服的痼疾,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追究经济向全新发展阶段进发的更深层次的障碍。经济的‘再平衡’不应该理解为投资和消费占比此消彼涨的简单会计关系,消费与投资内在结构的优化也应得到重视。

当天,还发布了百位经济学家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42%的专家认为,2017年中国GDP增长率将会在6.6%—6.8%;46%的专家认为,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供应增速是11.1%—12%;40%的专家认为,中国央行今年不会降准降息。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