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 2016-11-14 00:00

厦大软件学院的VR软件演示。

外教对学生们的小组讨论进行指导。

学生练习课堂上布置的代码作业。
第九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2016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昨天双双在厦大落幕,这也把大赛和联席会的承办者——厦门大学软件学院推到聚光灯下。
厦大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它是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到明年,厦大软件学院才满15岁,不过,年轻的软件学院已经锋芒毕露:在美国的谷歌、脸谱、苹果、微软,在中国的华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您都能遇见她的毕业生。
今天,我们透过厦大软件学院的两位毕业生的故事来认识她。
文/本报记者 佘峥 图/见习记者 林铭鸿
毕业生故事1
人物:李正强
大学创业当老板
“顾客”是全国高校
厦大软件学院的故事,要从毕业生李正强说起。去年,李正强一炮走红。当年的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厦大,他被带到校园里正在举办的“寻找创业合伙人”活动现场。李克强随机选择一个摊位停留,大家都乐了,摊主是李正强!
李正强当天是去招募创业项目合伙人的摊主之一。身为厦大软件学院的大四学生,他一手创办的“萌小助”高校微信服务平台,已覆盖了全国1000多所高校,积累了600多万大学生的信用数据,并获得500万元的天使投资。
后来有人掐表计算说,李克强在李正强的摊位上待的时间最久,足足有3分钟。李正强后来回忆说,当他介绍自己的项目是借助高校教务系统的数据,为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信用记录时,李克强追问“是不是用了大数据”。李正强随后介绍了项目的实现原理,并说未来将发展互联网金融。李正强说,总理听了后很高兴。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在对李正强的赠言中表示:希望你们的用户再上几个数量级,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李正强的故事其实是厦大软件学院为学生注入的创业“基因”的一个很典型的代表。事实上,在创办“萌小助”之前,李正强已经拿到了腾讯的录用通知,但他放弃了。他解释说,在大公司里,我们这代人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法表达,我希望能创造些自己的东西。
幕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厦大软件学院介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这几年才开始提倡的,但该学院从创办之初开始,就已经强调面向产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这所学院以盛产“老板”而闻名,毕业生大有“一言不合就自己开公司”的节奏。厦大软件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今年刚好毕业十年,有超过11%的毕业生走上自己当老板的创业道路;数据还显示,软件学院2009届以来的毕业生中,每届有7%到15%创办了公司。
让学院引以为自豪的是: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也高。譬如说,一名叫吕烨的院友创办的南讯软件,已经服务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新兴电商企业,成为零售行业客户管理解决方案的首选;2012届毕业生许志杰创办的一家科技公司,虽然名为“三滴水”,却已获融资800万元;他的学长、2010届毕业生翁晓奇参与主创的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5亿元,已经完成两轮融资,总规模45亿元。
毕业生故事2
人物:柯国霖
“逆袭”阿里巴巴工程师
比马云更懂女人心
厦大软件学院的第二位毕业生柯国霖的故事,要从“双十一”说起。两年前的“双十一”后,还在软件学院研二读书的柯国霖被誉为“比马云还懂得女人心”的人。
当年,柯国霖和其他高校学生组成的一个六人团队,参加第一届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用算法成功“逆袭”阿里巴巴工程师,获得竞赛的100万元奖金,他们获胜的原因是比后者更加准确地推断当年“双十一”顾客的喜好。
这项比赛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1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支团队的1.5万多名大学生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既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有牛津大学、诺丁汉大学的洋学生。第一季比赛淘汰了绝大多数队伍,只留下10支队伍参加第二季比赛,第二季赛后,又淘汰了7支队伍,总之,柯国霖团队进入到了最后决赛,要和阿里巴巴的工程师队伍展开比赛,争夺100万元奖金。
柯国霖说,比赛比的其实是算法模型的建立,以此分析用户在天猫上的行为习惯和品牌偏好,并预测他们下一步可能会购买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你经常浏览衣服,那么我们就会根据你浏览的周期在首页推荐衣服以及裤子、皮带、鞋子等搭配品,而如果你这次购买了手机,下一次我们就会推荐手机壳、电源等。
在大数据里,这些都可以形成算法模型。换句话说,这些大学生就好比“推荐专家”,判定用户买什么东西可能性大,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依次在首页推荐商品。
最后的比赛也是“真刀真枪”——双方选出各10%用户“双十一”的真实成交量,看看哪一方的推荐更靠谱。结果在当年的11月12日凌晨诞生:大学生团队开发的首页的成交率比阿里巴巴工程师高出16.14%。阿里云计算机官方微博称他们是“了不起的90后”。
现在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柯国霖被重提此事,有点吃惊,他还记得他当时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比赛对他最大的震撼是看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别——在学术界,你可以编制出很完美的算法模型,但数据可能需要“跑”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得出结果。柯国霖说,这种模型不是工业界所需要的,后者需要的是一个小时就能跑完的模型。
不过,在业界工作了两年之后,柯国霖反倒认为,无论是赢得“比马云更懂女人心”的比赛,还是后来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他其实更得益于厦大软件学院为他打下的宽厚的基础。
柯国霖说,一直有人认为,大学一定要紧跟产业步伐走,特别是软件专业。事实上,大学是不可能追赶上业界。宽厚的基础,学习的能力,反倒是大学应重视的事。
幕后:学院把实践课堂搬到企业去
在综合性大学里的厦大软件学院,一直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如何保证学科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平衡?用土话说,既要有宽厚基础,但是,也要有实践的能力。
他们最终找到“新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既体现综合性大学的宽厚基础和理论功底,强化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又兼顾与国际接轨,突出工程型、应用型、国际化与“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的理念。
在厦大软件学院,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的项目,是真实的项目,就是企业接到的订单,更加有趣的是,它还打破传统课堂、年级与班级界限,根据项目岗位需要组建项目团队,完成项目研发。更多的实践课堂是搬到企业去的。
柯国霖说,软件学院灵活的管理方式让他获得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譬如说,你找到一家实习单位,那么,你可以获得很大的自由和弹性来安排自己的学分学习。
厦大软件学院说,这一厦大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规范,也满足了学校和业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把欧洲大学课堂搬到厦大
厦大软件学院有个著名的CHECKIT项目,它始于2009年,由厦大软件学院和荷兰莱顿大学等多所欧洲高校共同启动,即在厦门组建国际化的学生实习基地。
中荷双方选派高年级本科生到CHECKIT项目实习与软件开发,中外学生混合编队,联合研发,历时8到12个月,教师由中荷双方共同组成。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把欧洲大学的课堂,搬到了家门口。
厦大软件学院认为,这种别具一格的国际化办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培养了学生双语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数据】
毕业生有“五高”
1初次就业率高
所谓的“初次就业率”,指的是当年九月份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厦大软件学院自大学开始公布就业数据以来,研究生就业率均为100%,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位居厦大前三甲。
2薪水高
厦大软件学院本科生薪水连续五年蝉联厦大全校第一,研究生薪水均为全校各专业前三强,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研究生的月薪平均薪酬已经达到1万多元,本科生为8200多元。
3在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的比率高
据不完全统计,厦大软件学院毕业生去往北京工作的占比6%,上海占比8%,广东占比15%,杭州占比13%,厦门占比33%。
4去知名企业就业的占比越来越高
软件学院目前有超过20名的毕业生在美国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等公司的总部担任软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云计算工程师。近三年来,学院占比20%至30%的毕业生去往华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易、搜狐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再往前,2012年,厦大软件学院被华为录用的毕业生占所有毕业生的10.7%,占全部找工作学生的22%。
5保研率高
厦大软件学院历届保研生的比率平均超过20%,除保送厦大之外,绝大部分去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保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比率一度超过保研同学总数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