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3 14:27 来源: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11月13日电(记者 钟瑜)11月12日,“中国金融开放与全球资产配置论坛暨厦门大学金融界校友2016年会”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地的“中国金融界的厦大系”代表及厦大师生800余人共聚一堂,共同为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中国老百姓储蓄非常的巨大,同时缺少投资渠道,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又属于融资荒的时代,造成今天两个尾端。钱简单以符号的存在绝对不可能持续,最终要把这些钱变成债券,变成权益,变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所有大的储存基金必须有一部分资金是配置中国资产。然而真正的资产配置是具有流动性持续性、平衡性的配置阶段。开放是绝对的,但开放的时间是相对的,且必须要和风险的管控相匹配,这意味着开放具有阶段性特征。
他认为,金融体系的开放面临双向挑战,一方面是出于对不能贸然开放的风险的担忧,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日臻完善,形成了自有的逻辑、语言体系、交易体系以及规则体系。在硬件、规则、交易习惯上使得开放略具困难。而沪港通、深港通正是化解这种开放挑战的有效途径,从而有助于解决资产配置问题。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亦春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亦春表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十年间飙升到千亿美元,2015年达到了1445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9.9%,居世界第二位。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我们走出去投资的数量比引进外资还多,所以就开放走出去,不是直接在中国境内,实现经资本净输出。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据估计中国国际投资占世界GDP的比例将从2015年约5%增长至2025年的30%,中国对与总资产占GDP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58.1%上升到2020年的87.1%,其中,中国个人海外投资资产额将上升至约合5万亿美元,占中国民间对外资产的二分之一。
他认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确定,还有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大的政策方面上都是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随着出国留学、移民、海外置业、财富管理等发展,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因此,互联网与跨境金融的结合将拥有巨大的潜力。
除主旨演讲外,论坛还设有两个分论坛:“中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资产配置与量化投资”。来自大中华区金融行业的“中国金融界的厦大系”校友代表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相关领域的教师代表围绕这两个分论坛主题就人民币加入SDR、沪港通、深港通、房价与人民币汇率,以及在此大趋势下如何配置海内外资产并对冲管理汇率风险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建议。
论坛旨在依托厦门大学经济金融学科的优势和丰富的校友资源,搭建厦大金融界校友分享、讨论金融政策及市场热点的共享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成为汇聚厦门大学金融界校友情谊的重要纽带,凝聚金融共识与观点、智力支持政府决策的示范窗口,并搭建“中国金融界的厦大系”与其他金融圈的联系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