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 2016-08-25 00:00

厦大翔安校区挂出“霸气横幅”,欢迎新生的到来。(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带家人到食堂,吃报到后第一顿饭。(见习记者 林铭鸿 摄)

老生带新生,亲切交流。(见习记者 林铭鸿 摄)

在迎新横幅上签名。(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欧阳桂莲)拖着硕大的行李箱走在厦大校园里,徐同学边走边筹划等下的午餐:是要去吃芙蓉手撕鸡面,还是去吃勤业的沙茶面?
她看上去像在厦大生活了好久,她甚至知道厦大一家食堂一道很隐秘的美食——手抓饭,它每天限量供应。
这位不好意思透露自己名字的徐同学是厦大今年录取的4668名本科新生之一,她来自新疆,昨天第一次到厦大。她把自己对陌生的厦大“熟悉”的感觉归结于这所高校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的迎新工作。
和过去、甚至几年前不同的是,昨天陆续抵达厦大的新生,是“95后”的典型代表。他们似乎显得轻车熟路——很多人在到达学校前,早已通过微信公众号、App,甚至VR,将大学360度无死角地看光光。
今年入学的大学新生,绝大多数是1997年出生。无论是从全省还是厦门的范围看,厦大新生是最早开学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是最晚开学,要到9月19日新生才报到,相差近一个月。
和中小学不同的是,大学的校历是每所大学根据自己地理位置、生源、教学安排等情况制定的。
【新生故事】
厦大新生 最小15岁最大25岁
当年“小学霸”刚毕业 15岁小鲜肉又来了

新生祁乾(左)举着学院迎新牌卖萌。
文/本报记者 曾嫣艳 见习记者 叶舒扬 张彦宇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今年厦大本科新生中“00后”共有17人,光环境与生态学院就占去4个名额,其中年纪最小的就是生于2001年的祁乾,今年15岁。
“进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可以说实现了我的愿望。”祁乾说,报考了两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高中时代自己对环境保护感兴趣,谈及自己的学习情况,祁乾的脸一下子刷红,小声地叨咕“成绩也没有多好”。
记者一再追问下才知道,“没有多好”大概就是成绩总分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最擅长数学和物理——因为小学五年制,后来又连跳两次级,这才15岁上大学。
因为未满16周岁,祁乾遇上了难题:按规定不能办理银行卡。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请示领导后,让祁乾和祁爸爸出示了身份证和户口本,特例特办。“卡丢了,还得监护人亲自来厦门办理!”工作人员着重交代祁乾,明年1月生日之前,一定不要把卡弄丢了。
无奈一波三折,银行系统出问题,新银行卡始终办不下来。祁乾安静地在边上站了一个半小时,不愠不火,一句怨言都没有。倒是银行工作人员看不下去,请他先去吃午饭,老师也看不下去,特准他先领学生卡、取钥匙、办入住,下午再来办理。
从爸爸卡上一下子刷走学杂费7000多元,祁乾有点心疼。他说,父母都务农,种了些小麦、土豆,为了姐弟三人的学费,爸爸不得不趁着农闲出去打零工。
此前,有个2012级的学生叫郭权,今年刚毕业。“环生”学子说,这个前学生会主席,当年也同样以15岁入学,毕业后到英国继续深造。
最大新生六年前曾考上浙大
本报记者 佘峥
昨天厦大本科新生报到现场,听说最老的新生25岁了,大家都挺吃惊:别人25岁时已经研究生毕业了,他才刚刚上大学! 很多人开始脑补如下情节:一位学生为了考上大学,一年又一年地参加高考,终于他考上了大学!
答案是:大家都想多了。本报记者辗转找到这位厦大最老本科新生G同学,后者第一句话就说:我之前上的是浙江大学。G同学来自福建,2010年,他以理科644分考入浙江大学,高出当年本一线105分,但后来从浙江大学退学了。至于原因,他含糊其辞:我做了一些事。
退学后,G同学打工一年,他这才意识到读书的好处,决定重返校园。去年,G同学在私立学校补习,今年以理科623分的成绩,被他的第一志愿:厦大管理学院录取。时隔六年再次高考,G同学的高考分数高出本一线158分。那么,他是不是会倍加珍惜大学学习生活? G同学像闷葫芦似地“嗯”,没有说什么。
【迎新神器】
新生微信群 通过微信“打探”辅导员颜值
本报记者 佘峥
厦大新生徐同学说,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的第一件事是:扫二维码,加入学院的新生微信群。每个学院新生微信群的二维码,通过录取通知书寄给新生。
从那时起,徐同学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学校、学院几方推送的微信,介绍学校,传授在厦大和厦门生活的秘籍。
而对于校方来说,他们的迎新也是从七月下旬录取后开始的。厦大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辅导员说,我们把所有的新生拉入群,再安排老生志愿者,“一对三”地解答新生问题。
甚至在新生们到学校报到前,学生们已经通过微信进行了辅导员颜值的评选。辅导员们说,新生有时还会半开玩笑地问:学长学姐的颜值高不高。
厦大艺术学院负责人说,我们要学会现在孩子的语言体系,否则,你今后的所有教育都是“鸡同鸭讲”。
厦大的新生入学教育,也开始用上新媒体技术。校方把12部以前学生要到校才观看的小视频,都搬到微信公众号上。
【上学准备】
装进油罐的土鸡蛋 满满都是妈妈的爱
文/图 本报记者 佘峥

你上大学时,妈妈让你带了什么?昨天,厦大一位新生妈妈为儿子提来了一大罐的土鸡蛋。
本报记者在公交厦大终点站巧遇这位妈妈,她来自泉州。散落在地上的行李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装在花生油罐子里的鸡蛋。被本报记者问及为什么会带鸡蛋时,她很骄傲地说,这是家里的土鸡蛋,旁边有人补充说,这很补的。
鸡蛋不会坏吗?她摇头说,不会!这是土鸡蛋!但是,她是怎么把鸡蛋装进那么窄口的罐子里?她解释说,把桶剪开一角,把鸡蛋放进去,然后再用胶纸黏上。
这罐土鸡蛋吸引了不少人目光,不断有人问她:你是怎么把鸡蛋装进去?还有人不停地笑,这位妈妈后来索性把它装进红色塑料袋里了。

大包小包,上学的行头真不少。

行李重,学长来帮忙。(本组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网上提前选房 研究生新生有福利
本报记者 佘峥
和去年一样,厦大今年继续通过互联网“精准迎新”——每位学生在来厦大之前,通过网络告诉校方:自己几号到厦门,是坐飞机、动车还是自驾,大约几点抵达厦门。校方再根据这些信息安排车辆接送。
校方说,从系统看,今年一半新生在24日报到前,都已经到达厦门,这显示大学新生的父母甚至亲戚朋友,也把送孩子上大学拓展为观光旅游。因此,有人估计,昨天、今天,虽然新生为4000多名,但估计有一两万人涌入厦大。
今年,厦大还首次开启了新生网络选房模式。其中,本科生可以提交自己的作息习惯,譬如,是早睡族,还是夜猫子,有没有午睡习惯等等,然后由辅导员匹配。
硕士研究生新生的灵活度更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选房”和选床位,就像网上选电影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