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 08:45: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厦门6月12日消息(记者 张子亚、通讯员 翁苏伟)昨晚19:00,来自美国、法国和中国的四位著名海洋科学家与厦门大学师生以及社会公众共聚厦大科艺中心共同探讨海洋环境中的核辐射问题。此次活动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第146工作组——“海洋放射性研究”、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与环境辐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据了解,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SCOR)于2014年组建了“海洋放射性研究”工作组,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Ken Buesseler与戴民汉教授担任共同主席,集合了来自16个国家的19名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展海洋核辐射前沿研究,创建相关研究方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并推动此方面的公众教育,填补公众的认识空白。
提到核辐射,人们很容易先联想到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等事件,显然事故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其实我们生活在核辐射无处不在的星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比如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然而,专家对核辐射的风险评估与公众对核辐射的风险感知常常存在落差,专家的结论来自于实验数据,而影响公众核辐射风险感知的因素却是复杂多样的,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公众放大核辐射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手机辐射、微波炉辐射,那究竟什么是辐射?什么是放射性?二者又有什么样的关联?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特聘教授Claudia Benitez-Nelson博士以其幽默风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公众介绍和区别辐射与放射性这两个概念。Claudia教授用核辐射检测仪现场测量了环境中的核辐射值,告诉观众我们核辐射其实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一人一年接触的核辐射剂量为3到6mSv,但都在安全范围内。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民众曾一度存在焦虑和恐慌的情绪。围绕民众最为关切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如何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近海的海产品还能放心食用吗?”、“万一受到影响民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解决?”等问题,来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Ken Buesseler博士用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为公众呈现福岛放射性物质的传播路径和途径,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自于爆炸后的大气沉降、反应堆降温直接排放的废水、以及河流和地下水输入。至今虽然仍然有放射性物质输入,但浓度在逐渐减少,科学家仍然在密切关注福岛,并进行长期监测。
在海洋中,有各种各样的放射性核素,被海洋生物富集,但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富集程度不同。来自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学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员,通过检测海洋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富集,对海洋环境污染进行评估,告知公众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戴民汉博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福岛事件后公众对碘盐的认识误区为例,直面中国公众的疑虑,科学评估了福岛核事故对中国邻近海域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海洋和大气数据证明,中国海的放射性物质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没有证据表明受到福岛核事故或中国沿岸核电厂的影响;中国海现存的人为放射性物质主要源于全球范围内的核爆试验及马绍尔群岛的残留物质。
到场的观众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政府在灾害事件发生时的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如何参与到核辐射监测和预防、核电泄露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问题,专家们对此进行了一一解答。讲座最后戴民汉教授呼吁核辐射预警需要科学研究与专业人才,需要尽早启动基线调查、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同时他还倡导在场的公众共同畅扬科学,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