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更新时间: 2015-03-01 20:21
证券日报讯(记者 张颖)3月1日上午,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在京联合举行“2015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5年春季预测报告;同时,发布经济参考报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2015”的结果。
本次发布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八次发布,主要内容有:(1)对2015年和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运行趋势展开预测;(2)模拟分析降低间接税收入、调整税制结构的宏观经济影响;(3)依据模型预测及政策模拟的结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7.4%,较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究其原因,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导致了GDP增速的下滑。但是,民间固定投资增速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且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正在逐步扩大。全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强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经济在艰难之中孕育着新的发展空间。
基于CQMM的预测表明,2015年,受房地产投资萎缩的影响,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10.65%,比2014年大幅回落4.57个百分点。2016年小幅回升到12.96%。受此影响,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还将继续,预计全年GDP增速将为7.14%。2016年,预计GDP增长率将恢复至7.20%。价格方面,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将上涨1.74%,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到2015年,预计CPI将略升至2.1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仍将继续维持下降态势。其中,2015年PPI将进一步下降为-2.15%,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而随着过剩产能的持续清理及国际油价的稳定,2016年预计降幅将收窄至-1.52%。
对外贸易方面,模型预测,2015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将增长8.02%,比上年提高1.9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将恢复至7.57%。2016年美国经济的回调和欧元区宽松政策对经济刺激效应的减弱,将促使中国进出口增速小幅放缓。预计2016年,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将分别回落到7.75%和6.11%。
2014年,财政收入仅增长8.6%,创下23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但是,从税收收入结构看,近年来,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流转税为主的间接税增速放缓,但同时,得益于居民收入提高、汽车消费增长、房产税、国有土地出让相关税种税基扩容和高增长,直接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税收收入中的直接税与间接税比值出现较大幅度提升,由2010年的0.48上升提高到2014年的0.59。
然而,当前的间接税下降,主要是经济增长下滑,投资减速、产能下降的结果,单个生产或消费行为所承担的税负并未发生变化。间接税下降不是因为边际税率下降,而是税基缩小的结果,是随经济增速变化而变化的短暂性、临时性调整。这种由于直接税、间接税增速不同导致的直接税比重上升与税制调整实现的直接税比重上升,并不是一回事。
长期以来,中国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由于其可转嫁性,容易将税收负担从生产者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实际上承担大部分的税负,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进而抑制消费增长。此外,间接税也不具备税收纵向公平的功能。更多地征收与个人收入水平直接相关的税种,有利于调节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分配所得、缩小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促进居民消费。
降低间接税收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税收的可持续增长,避免被动调整带来的税收增速持续下降风险。同时,降低间接税边际税率,在中国现有“含税价”体制设计下,将促使物价水平下降,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改善需求结构。最后,对比国际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目前中国的直接税比例偏低。中国的直接税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而且低于同等收入国家(中等偏上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因此,中国存在较大的直接税比重提升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CQMM模型,课题组模拟分析在2012年至2014年间,提高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至世界平均水平(0.63)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显示:
(1)调整税制结构,尤其是在降低间接税比重的同时降低国民经济总税负,将有力地促进投资,扩大消费,提高经济增长率;(2)降低间接税收入,将促进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增速提高,以及长期的经济增速回升,保证了总税收不会出现持续的增速下滑,保障了税收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适度降低间接税,进而适度降低国民经济总税负,不仅可行,而且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下一个阶段再造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思路之一。因此,课题组提出:
1.2015年应当把总量减税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选项,主动通过调整间接税的边际税率,下调间接税,降低国民经济总税负。我国目前无论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更广义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都保持在较高水平,非税收入占比更是逆势增加。当此发展阶段转换之时,宏观经济决策当局应当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大局出发,考虑财政收入以及广义政府收入占GDP的合理比重,痛下决心,排除万难,通过制度性的全面减税,让利于百姓,减负于企业,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促进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造增长潜力,稳定投资,拉动消费。
2.加快“营改增”,将“营改增”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建筑业和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简化税率,合理确定一般纳税人标准,为服务经济发展构建一个适宜的税收环境。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增值税税率。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将消费税由生产或进口环节改为零售或批发环节征收,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打破消费税百分百归中央政府的原有分配格局,划出一部分补充地方财力。改革现行房产税,构建一个在持有环节征税的房地产税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抓紧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时开征遗产税。推动资源税改革,结合相关资源特点、资源税费性质,逐步将水流等自然资源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行政费用支出,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应进一步削减竞争性领域支出,加大对既有旺盛需求又严重缺乏投资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着力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释放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潜力和活力。
4.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不是对行政权力的简单梳理,而是对权力边界的准确界定,进而解决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政府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分权的问题,并以此进行组织体系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相应地,也要制定责任清单,健全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权力行使中的越位、缺位、错位行为,予以相应问责处理。同时,还要继续修订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并非为了减税而减税,而是要促使生产与消费,在资源占用和消耗上,各付各的账,消除交叉补贴。同时,完善地方税体系,将房地产税、消费税、契税等财产行为类税目作为地方税的重要来源,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实现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夯实增长潜力。从国际经验看,这是一种更好更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一种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一种更有利于老百姓参与公共管理,监督政府行为的方式,一种更有利于培养地方自治、自主管理、公民意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