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在2400多年前的这一句名言,昨天在厦门举行的孔子学院大会上成为了一句流行话语。
参加孔子学院大会的许多外国友人尤其是孔子学院的那些老外学员,无论是上台演讲还是台下一般对话,都操着流利的汉语,让参会的国人惊讶不已。
开幕式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学生 巴里 ·马歇尔教授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老外学生学习汉语的心路历程》为题,介绍了 自己学习汉语的原因与过程,引发了全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上世纪90年代,我去广西桂林旅游,暂时帮忙带着一个中国朋友的小孩子,由于我不懂中文闹出了许多的笑话,这让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中文。”马歇尔教授介绍说。
“我所在的大学校长也正在学习汉语,我未来还得继续努力学习,一定不能让校长的汉语水平超过我啊。”马歇尔教授笑着告诉记者说,他也在鼓励自己的孩子以及孙子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来自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本土汉语教师茹丝女士也在开幕式上介绍了自己学习汉语的收获。相对于马歇尔教授,茹丝的汉语讲得更标准熟练。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由天津师范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共同创办,是非洲首家孔子学院,2005年12月19日揭牌成立。茹丝2006年成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首批学员,2009年获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天津师范大学留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她热爱中华文化,留学期间刻苦钻研琴棋书画、京剧、豫剧,无一不通,成为北京琴书和中国月琴海外传承第一人。学成归国后,茹丝重回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成为一名本土汉语教师。
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举行期间,将举办7场校长论坛和7场院长论坛。同时,孔子学院总部项目咨询会、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展、孔子学院10周年成就回顾展、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贺信和图片展等也同期举行。
(记者 蒙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