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厦大两协同创新中心跻身“国家队”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6日 来源:

厦门网 2014-10-30 00:00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赖炜芳)厦门大学牵头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近日入选国家“2011计划”,它们将以“国家队”的身份,做“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大事,最终成为国家智库。

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公布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共24个。

研究方向体现我国重大需求

今年,有182个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提出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24个中心被认定,牵头单位有18所高校,其中有6所高校占据两席或两席以上,厦大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厦大在“2011计划”中取得零的突破,首批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去年被认定。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同,“2011计划”不允许单打独斗,必须组团参赛,为的是强强联手,加快将基础研究中的发现转化为市场上产品的速度。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由厦大牵头,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起成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由厦大牵头,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同建设。

厦大科技处副处长周涵韬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显示厦大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实力。不过,更重要的是,获批的中心研究方向体现了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换句话说,这些中心是要完成“国家任务”。

有更大机会请到学术“大腕”

入选“2011计划”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每年都将获得国家专用资金,从3000万元到5000万元不等。厦大社科处处长陈武元说,专项资金不是用于买设备,更多的要用在“人”身上,特别是用在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比如学者自由流动机制等。

他比喻说,在“2011计划”的“特区”,有了政策和资金,就可以邀请这个领域最牛的人来“出演”。建于2012年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因此请到了“70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等能源材料领域的学术“大腕”。陈武元认为,协同创新中心也将在学校发挥榜样作用。

名词解释

2011计划

“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质是通过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加速中国高校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被认为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