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2013-06-16 00:00
张亦春教授(左二)被授予“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本报记者 姚凡 摄)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厦大80岁教授张亦春,昨日获得俗称中国金融学界“诺贝尔奖”——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的设立者为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代表在颁奖时说,张亦春是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航者,在金融学教学教育改革方面,其带领的研究团队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每年评选一次,参评对象为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方面做出卓越贡献、长期从事金融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优秀学者。每次奖励1-3人,奖金为每人100万元,是目前国内奖金额度最高的民间学术类奖项,因此被俗称为中国金融学界的“诺贝尔奖”。
张亦春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任教,现在是厦大金融学教授。本届获奖者除了张亦春,另两位获奖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升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曾康霖。
【特写】
80岁金融泰斗 有颗年轻的心
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昨天的颁奖仪式前,一位媒体摄影记者第一次见到张亦春,却硬是没把这位满场跑、眉飞色舞地与人交谈的人,和80岁的老头联系在一起。当得知面对的是张亦春时,这名记者叫道:“就是他?他有80岁?”
“潮”教授
走在金融学研究前沿
80岁的张亦春的确是中国金融学学术界的“一春”,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还在于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的“活泼”个性。
在学术上,他被认为是金融学界的弄潮儿,从上世纪70年代的《资本论》到80年代的商业银行,90年代的股票市场,再到如今的金融危机,张亦春的研究始终追逐着金融学的最新动向。他昨天说,现在要研究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界限在哪里?
换句话说,他以研究马克思起家的,但是,也没排斥西方经济学。厦大经济学院院长洪永淼说,正是这种善于从国内外各种金融理论吸取合理成分的包容开放的气度,形成他独特的学术思想。
好老师
教出一群金融“大腕”
张亦春还以培养的学生中出了一大堆“银行行长”而闻名,包括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中国VISA之父万建华等,也不乏银行、保险、证券等投资机构的“大腕”。他和学生的关系,也是一绝。昨天,他的学生说,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还帮他们介绍“对象”,一位学生说:“我好像从未见过他拒绝学生的要求。”
他的学生还说,这位有着浓厚福州口音的老师,有把枯燥的经济理论说得通俗易懂的本事。
老“顽童”
侃侃而谈中见真性情
张亦春昨日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他取得的成绩,是向老前辈、同行、企业家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他举例说,和南开大学一位教授游山洞,一番交谈,得到启发,回去就写了一篇论文。
说着说着,像过去很多场合,张亦春的声调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高亢,而且开始漫谈。这时,他的一位学生上台递了张条子,大概是提醒他注意时间。果然,他的发言又“回来了”,但是,没过一会儿,又跑题了。
在张亦春完成获奖感言后,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上场了,他说,设立“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是为了和时间赛跑——趁这些金融学家还能“活泼发言”时,让他们听到肯定。
>>链接:
刘鸿儒
金融教育基金会
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校友发起,以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