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新浪网:林毅夫厦大演讲 称“最差双轨制”催生现代中国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来源:

2013年5月24日01:01 新浪厦门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23日来到自己女儿的母校——厦门大学,与莘莘学子共同“解读中国经济”。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伟大成就,”林毅夫的演讲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为依据,套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做出了以上的判断。

“最差的双轨制”催生了高速发展的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共有13个发展中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保持了超过25年的高速增长,增速高达7%-8%,中国便是其中之一。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这些经济体的发展进入停滞,人们进行反思,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了政府失灵。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应当快速取消政府对经济的一切干预,实现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用‘休克疗法’完善市场制度。”林毅夫解读发展中国家的转型策略时说。

但是,这种“休克疗法”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政府取消了对特定产业的补贴,导致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进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国家陷入崩溃。以前苏联为首的经济体发展停滞,解体,造成了局势混沌与动荡。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持续33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这让不少人刮目相看。“这与中国始终推行渐进的‘双轨制’有关,而这一制度在当时学界,被认为是最差的制度。”林毅夫说。

林毅夫口中“渐进的双轨制”是指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保持着对部分国企及较落后产业的补贴,加大投资扶持它们发展;而对于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放开,允许其创造剩余,积累资本。事实证明,这种“渐进”的制度更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因此,这是中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然,林毅夫也坦言,这种“双轨制”在目前的现实中,存在着某些弊端。比如,包括电信和金融在内的重要服务业由国企垄断,国家补贴向国企倾斜等,这些不但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也滋生了腐败。

中国未来20年仍有潜力保持8%的高增长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一直被认为是非常乐观的,他在多个场合不断表明,未来20年,中国仍有潜力保持8%的高速增长。在当晚的讲座中,他利用数据,对这一判断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人均收入反应了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反应了社会总体的技术和产业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比值,就能反映出这两个经济体之间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比值越小,说明两者差距越大,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也越大。”林毅夫说,这个比值就是他对中国经济做出乐观预测的基本考察因素。

林毅夫说,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与美国人均收入的比值为21%,这个数字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与美国人均收入的比值,是新加坡在1967年的水平。而根据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之后的发展状况,这些经济体在随后的20年都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迅速将这一比值提升至50%以上。因此林毅夫预计,中国在今后的20年仍有潜力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关键是这些潜力能否被挖掘出来。

“我相信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就能超过12500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二战之后从低收入‘晋升’到高收入的经济体;而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有望达到美国的50%,经济总量达到美国两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林毅夫说。

对中国经济悲观源于理论不完善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判断一直都受到学界的质疑。但他却认为,不少人对中国经济形势悲观的判断其实并不客观,根源在于相应的理论做支撑。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同,发展道路也不同;但是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待发展中国家,就存在偏差。”林毅夫说,这种比较只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制度的落后,但是却忽略了其阶段的有效性,因此并不“合适”。也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当前不少学者对中国经济忧心忡忡。而在林毅夫看来,现在进行理论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舒朗 张雁)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