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2013-05-01 00:00

郑盛龙画笔下的荔枝艳而不俗。
4月27日,“和平之旅十周年暨国际和平艺术家作品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百余位艺术家的近200幅作品在这里展出,作品以反映各国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和民族风情为主,代表了各国艺术家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水平。
作为福建唯一受邀参展的厦大美术系副教授郑盛龙,特别创作了两幅自己最拿手的大写意画——以荔枝和桃花为题材,画作艳而不俗,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传统意象审美风格,又极富地方特色,并以这两种主体,寓意生机盎然、励志向上。
荔枝美态入心入脑
郑盛龙祖籍福建莆田,莆田的艺术底蕴深厚,还有着“荔城”之称。生长在莆田的郑盛龙,从小就在荔枝园里奔跑嬉戏,爬上树梢采摘荔枝,“很多人说荔枝吃多了‘上火’,但是我从来不会,可以吃到饱。”郑盛龙说,也许正是故乡这方水土的养育,才令他和荔枝有了数十年的不解之缘。
荔枝这种可爱的南方水果,早在郑盛龙少年时期,就印刻在他心海里,“小时候我就喜欢画画,也立志将荔枝画好,而荔枝果早就存在我的‘画布’上,用心画、用脑画,直到现在,闭上眼睛,它们就浮现在眼前”。
直到系统学习美术,郑盛龙开始用大写意画法画荔枝,在水墨点染、泼墨渲染之下,荔枝树枝繁叶茂,果实粒粒饱满,雨中的荔枝,风中的荔枝,形态各异,“对故乡的情谊,就寄托在荔枝上”,郑盛龙说,他的荔枝图还作为厦大的礼物,赠与来访的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2005年,他的荔枝画作获得中国写意画大展最高奖,堪称他艺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
母校厦大别有“芙蓉精神”
1985年,郑盛龙进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厦大工作、生活了20多年,郑盛龙眼中的母校,在众多精神之外,还具有独特的“芙蓉精神”。
厦大校园中,“芙蓉”二字特别常见,芙蓉楼、芙蓉湖、芙蓉餐厅、芙蓉隧道,然而,对于近年来很多厦大毕业生来说,芙蓉花只存在想象中,“我在厦大读书的时候,芙蓉开得特别多,漫步校园,它们总让我陷入沉思。”郑盛龙说,芙蓉并不在百花盛开的春天开花,待到秋天才盛开,“在我眼里,芙蓉‘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也正是厦大特色”。
“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喜欢画自己熟悉的题材”,郑盛龙将芙蓉呈现在画纸上,厦大也多次将他的画作作为交流,送给友好学校。
郑盛龙高兴地说,今年秋天,芙蓉将开遍厦大校园,重现“芙蓉花暖芙蓉湖,芙蓉园里芙蓉香”的美景,他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就这样流露出来。
中国画是民族的,郑盛龙的国画则在传承中衍变,不管是荔枝还是芙蓉,还是其他花鸟果蔬,都保留中国画的“意向审美”,而选择题材,又来源于生活,例如在中国历史并不悠久的芒果,在他笔下呈现出与传统国画不同的感觉。
>>>名片

郑盛龙,籍贯福建莆田,研究生学历,美术学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文体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同年留校工作至今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作品曾作为重要礼品赠送给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
本报记者 刘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