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厦大92周年校庆:两老教授获"南强杰出贡献奖" 奖金各20万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

厦门网2013-04-07 09:00

99岁的蔡启瑞

92岁的葛家澍

【颁奖理由】

他们终身与厦大为伴——毕业于厦大,长期为厦大服务,为厦大化学和会计学科在全国一流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厦大昨日举行建校92周年庆典,并首次颁发“南强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分别是:99岁的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蔡启瑞,92岁的会计学家、厦大管理学院教授葛家澍。他们的共同点是:终身与厦大为伴——毕业于厦大,长期为厦大服务,为厦大化学和会计学科在全国一流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南强杰出贡献奖”今年首次设立,颁给为厦大作出“最杰出贡献”的人,每人奖励20万元。

厦大在庆典上还收到2300多万元的捐款,超过一半来自校友。今年最大一笔捐款来自校友企业旭辉控股(集团),它捐出1000万元。这家企业的董事会主席1990年毕业于厦大企管系,总裁1998年毕业于厦大国贸系,但是,这两位校友都不愿意透露姓名。

另两笔校友捐款,一笔来自维信企业,它的董事长何少荣1996年毕业于厦大国贸系,维信企业已经向厦大捐赠130万元,今年再捐150万元;厦大生物系校友则联合捐赠120万元。

每年校庆,都有校友捐款。更为神奇的是,它还“传染”到校友的妻子、孩子,厦大设立的一项奖学金,是当时还在读中学香港校友的女儿用自己零花钱,为妈妈的母校设立。某种意义上,厦大校庆也成为校友感恩他们母校的“感恩节”。

昨日要求匿名的旭辉集团总裁、厦大校友间接回答了厦大校友为何踊跃为母校捐款,他认为除了陈嘉庚的引领,还有三个原因,一是,厦大留给他一段最美好的读书时光的回忆;二是,厦大教给他学习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使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有不断努力的动力。

昨天其他的捐款分别来自于:养生堂公司捐赠543.5万元,用于厦大翔安校区建设以及设立奖教奖学金;香港道德会捐赠175万元港币,资助400名家境贫困、学业优秀学生;北京健坤投资集团出资300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举办学生活动。

蔡启瑞:昏迷中大喊“催化剂”

【名片】

1914年出生,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物理化学家、催化专家

蔡启瑞昨日并未现身领奖,厦大化学化工学院介绍,近两年,蔡启瑞一直在医院住院休养,所幸的是:他现在病情稳定。

很多人相信,蔡启瑞没有“敌人”。脸色苍白、说话低柔的蔡启瑞,凭借自己的学术,以及淡泊名利的厚道人品,让大家心服口服。

>>学术简介

为了祖国需要,年过四十转行

这位科学家用自己的方式爱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催化科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看到国家的需要,时年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对于一位自然科学家来说,在这样的岁数要调整研究方向,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

蔡启瑞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公认的“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蔡启瑞诸多学术成就中,固氮模型尤为亮眼。

氮是农作物的主要食粮,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就发现豆科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不必施氮肥也能生长,豆科植物的根瘤内有一种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固氮酶,它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固定下来,转变为氨,为豆科植物自身提供养料。这种本领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如果能用化学模型来模拟生物固氮,那么豆科以外的植物不用施肥也能生长,因为空气中就含有氮。

上个世纪70年代,蔡启瑞从催化角度率先提出了模型,被国内外科学家评价为提出的同类模型中,对活性中心结构及其参数描述最透彻、最合理的一个模型。

近些年,蔡启瑞逢会就必讲催化在解决能源资源短缺中的作用,他说,只要我还能动,脑子还能思考,我就要出来,去推动这些项目的研究。

蔡启瑞在厦大领衔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厦大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奇人生

连递六年申请,才从美国回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蔡启瑞努力了六年,才得以从美国回到新中国。

这位同安马巷人毕业于厦大化学系,1947年被厦大选派到美国留学。1950年,正当获得博士学位的蔡启瑞踌躇满志准备回国时,朝鲜战争爆发了。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在美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蔡启瑞一次又一次递交离境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他买了最近的船票,甚至顾不上再等几天就可以领到一笔优厚的薪金,也来不及处理汽车等私人物品。

媒体曾广泛报道蔡启瑞如此迫不及待的原因:他受惠于陈嘉庚的捐资助学,才得以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看到祖国那么落后,在国际上没有尊严,他觉得有责任为国家做点事情。不过,蔡启瑞受访时,总是不忘加上一点:那么急着回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国内的寡母”。

这就是蔡启瑞式的朴实,台湾大学陆天尧教授曾经形容这位同行“像一泓清泉那样透彻”。

在厦大,蔡启瑞有三次谦让职称的美谈,第一次是在刚回国时,根据学术水平,蔡启瑞可被评为二级教授,他却向学校递交了降级的申请,因此成为厦大有史以来第一个自请降级的人。

他的同事说,他的一项研究曾被评价为中国C1化学(一碳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本来拟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蔡启瑞觉得工作美中尚有不足之处,主动将其改为申报三等奖。

>>轶事

昏迷中大喊“催化剂”

1982年,蔡启瑞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脾脏大出血。躺在病床上,尽管疼痛难忍,但是,平时把工作当成生活的蔡启瑞,一想到固氮反应机理图,觉得自己一分钟也受不了这种空闲。

他向医生、护士、陪伴的老师、家里亲人要纸笔,都被拒绝了。蔡启瑞只好改变主意,让人每天送份报纸来,说是要关心国家大事。报纸一到他手中,空白的地方都画满了分子结构图。

他的同事说,手术后,梯形刀口的巨大疼痛折磨着他,他在昏迷中喊道: “催化剂!催化剂!”

葛家澍:培养会计界“葛家军”

【名片】

1921年出生,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厦大管理学院教授

92岁的葛家澍有个特点,往往没说上几句话,嘴角就往上弯了。不过,在他含笑的温和外表之下,隐藏的是一颗勇敢的“学术之心”——他促使中国会计学回到并行进在科学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推倒了在所谓的“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之间人为筑起的高墙。

>>学术简介

曾主编国家会计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迫不及待地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在会计界,他们抛弃了“带着资本主义烙印”的西方会计学,奉行苏联的会计学观点。但是,葛家澍却看到苏式会计理论的缺陷,他为此和会计界大腕“争论会计”。

1962年,年轻的葛家澍经厦大校长王亚南举荐,成为国家文科教材《会计基础知识》的主编之一。从教材其他系列的主编:翦伯赞、于光远、范文澜、冯友兰、钱钟书等,就能知道这套教材的非同凡响。

当时,在会计学对象上,大家发生激烈争论。一些主编认为要采用苏联观点,即会计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社会主义财产”。葛家澍说,这个定义空洞无物,更重要的是,苏式会计理论所确定的会计核算对象使它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前提。

葛家澍提出,会计学的对象应该是“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即把资金投入企业,资本耗费、循环、收回,之后产生利润的过程。

辩论僵持好几天。葛家澍做出让步:教材采用大小字号排印,大字反映他们认为的主流观点,小字反映自己的观点。

>>传奇人生

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第一炮

现在使用的会计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一度在中国被严厉批判并被抛弃,人们认为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是有阶级性的。

1978年,刚刚获得“解放”的葛家澍毫无畏惧地发表了《必需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指出,记账方法本身只是记载经济业务的手段,不同的记账方法的区别仅在记录方式、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对账方法等,并不带有任何的阶级性。

上海财经大学原副校长王松年说,在当时那么复杂的条件下,大家都小心说话,但是,他凭着科学家的良心,直言不讳。

葛家澍因此被称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 葛家澍今天在中国会计界享有的地位还在于:他的一系列理论为西方会计理论在中国的全面介绍和引进铺平了道路,对中国建立一个能和世界接轨的会计体系,葛家澍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自1945年毕业厦大并留校任教,葛家澍培养了一支现在都身居重职的“葛家军”,其间创造了好几个新中国“第一”——“第一个经济学和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

>>轶事

师生恋修得正果

葛家澍的学生们都深切地认同一种说法:一位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人。

钮静安就是葛家澍背后的伟大女人,年轻的葛家澍基本上把家和三个儿子都扔给了钮静安和岳母,自己专心做学问。

事实上,毕业于厦大的钮静安也有自己精彩的人生——退休前,她是厦门人行信贷科科长。葛家澍曾向为我们介绍说,她还曾是厦门银行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呢。

当时,钮静安不好意思地嗔怪:你可不要乱说!葛家澍闻毕,一脸无辜地说,这可不是我说的。

钮静安小葛家澍9岁,当年是他的学生。这位上海大小姐是如何爱上大她9岁的穷教师?钮静安说,当然是他追我的,我住在鼓浪屿,他就一直跟着我,送我回家。

葛家澍酷爱京剧,尤其欣赏谭派继承人余叔岩的表演,他经常跟学生讲起余叔岩的弟子、著名京剧艺术家孟小冬的故事。

孟小冬最后一次登台表演是在1947年,之后再也没有登过台,但是仍然保持着每天吊嗓子的习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葛家澍以此教育学生们说,“每个人都应有所追求,做学问也是如此,就要像孟小冬那样,不为名为利,持之以恒地追求。”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