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福建日报:厦大实践队:爱在乌蒙 感动福建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8日 来源:

2013-03-06 11:26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福建日报厦门观察3月6日讯 又是一个学雷锋日。每年这个时候,最忙的除了各个系统的职工,就是新闻战线上的记者和编辑。一个被翻来覆去咀嚼了50多年的题目,能否做出新意,着实让人担心了一阵。

然而,记者从前方反馈的信息,让我们惊喜——

随着采编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愈来愈深刻地感到,雷锋精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范式、是一个永不重复的结构、是一个仍在蓬勃生长的有机体……无论老少男女、无论南北中外、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爱心浇灌,雷锋精神便自然而然的攀援而上,生长自新。

正因如此,在以文明与爱心闻名于世的厦门,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被这个城市的时尚优雅所离弃,反而剥离了时代的陈旧漆皮,为越来越多的群体所拥抱。正如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所说,雷锋精神正成为厦门的文明城市之魂。雷锋既是那一名50年前的战士,同时更是如记者所见的一位位文明市民的集合,正是他们,为雷锋精神的永续绵延、历久弥新注入了一股又一股的新鲜血液。

很高兴,能在今天的专题里,把手中这样一个个鲜活跳动的雷锋故事与读者一同分享!

核心提示

说起“90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在厦门,有55名“血统纯正”的“90后”自发组织收集废品筹集资金并变身建筑工人,用自己的每一滴汗水为贵州地震灾区毕节市乌蒙山区的孩子们建起了一间图书室和一个篮球场。

他们就是厦门大学“爱在乌蒙”实践队,2月26日,在“2012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评委推选会上,厦门大学“爱在乌蒙”实践队被正式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

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一幢孤零零的教学楼,没有操场,只有遍地的黄土和杂草…… 2012年3月,当唐光耀将这张贵州省毕节市乌蒙山区南沟村小学的照片放在全班同学的眼前时,55名同学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太荒凉了,”曾瑜后来回忆,“属于一下雨什么都泡在烂泥里的那种。”也就是那一刻起,55名大学生心中埋下了帮助南沟村小学建一间图书室和一个篮球场的种子。

实践队员在搭建篮球架。

思路决定做法,速度决定成效。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魄力,55名队员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行动。于是,在那年的厦门大学,常常可以看到一手拖着麻袋,一手拿着南沟村小学照片的队员在一层层进行“扫楼行动”的场景。

“您好,我们是2010级政治系的学生,你们有废瓶废报纸吗?我们在做一个‘爱在乌蒙’的公益活动,目的是帮贵州南沟村小学建一个篮球场和图书室……”每当敲开一间宿舍的门,队员们都会说出这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话,“有时候我们都还没说完,他们就把废瓶交给我们了。”队长唐光耀告诉记者。更让他们感动的是,因为上门次数的增多,到后来走在校园内甚至会出现不熟识的同学着急地问他们什么时候再来收废瓶,说柜子都已经储备得满满的了。

用2.8万多个废瓶、175套废旧军训服和数百斤废旧书报换来3100元资金,看起来漂亮的数字实际上却离目标有着一大段的距离——半年后,整个实践队再一次陷入困难的泥塘。“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南沟村的孩子们还在等着呢!”“但是资金从哪里来?”……连续几天,队伍骨干们都在碰头商议办法,“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始终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一种扛在肩上的责任。”唐光耀说。

带着这份破釜沉舟的气魄,17名赴南沟村的队员代表们自掏腰包筹集了17360元,又向建筑公司拉来了2.7万元赞助金,终于在2012年7月23日,踏上了去南村沟小学的漫漫长路。

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队员闫雨蒙的日记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一天两夜,我们坐火车,转汽车,从厦门来到乌蒙山区。车行进在狭窄的悬崖边上,一座二层小楼映入眼帘,里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间教室,而在外面更是没有操场,没有图书室,设备奇缺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显然,在舟车劳顿之后,眼前的一幕让这些城市来的大学生乱了手脚。

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队长唐光耀将实践队细分为施工组、后勤组、财务组等7个小组。

他们首先将一间旧教室清扫干净,再与村里的工匠定做了7个高矮不一的木质书架,“这样每个年级的孩子都能自行取书,而且木质的书架也不会损害孩子们健康。”唐光耀说,书架搬进教室,他们就去找了一些塑料纸,一层层把木头裹起来,“这样能防止小木刺扎到孩子。”不仅如此,他们还去镇上买了200多本小学生读物,分年级摆上书架,按年限和类别编码,一一告诉孩子们怎么查找。

烈日高空,他们挥汗如雨。在建设操场时,11名从来没下过工地的女孩们成了起早贪黑的工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铲平草皮、买水泥、筛沙子、搬砖头……我们成了‘红色娘子军’!”队员曾瑜笑着说,“17个人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天黑,身上不知道脱了多少层皮,手套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但只要一想到孩子们今后能上体育课了,浑身就充满了干劲!”

如果说,体力上的坚持是他们最大的闪光点,那么,思想上的坚守,是他们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随着操场与图书室的即将完工,实践队的经费也变得所剩无几,得知这个情况后,村民们纷纷送来了蔬菜和水果,但却都遭到了队员们的婉拒。唐光耀说:“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帮助孩子,如果收了,事情就变味了。”于是那几天,实践队省吃俭用,住宿只开6间房,吃饭每人平均只花10元钱。

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觉得苦吗?”面对记者的问题,队员游昕坦言:“说不苦是假的,但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兴奋地把自己的鞋子当作篮球投向还没成型的篮筐里面的那一刻,你就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之前堆满木块、垃圾的储物间,变为焕然一新的图书室时,当原来一片长满杂草的泥地,变成水泥的篮球场时,队员们意识到,离别的时刻来了。当天,村民们纷纷自发来到南沟村小学送别他们,南沟村小学校长周世平紧紧握住唐光耀的手,说:“我原本以为你们只是来拍拍照、走个过场而已,没想到你们真的是亲力亲为。年纪虽小,干劲十足,确实了不起!”

伴随着“爱在乌蒙”实践队接二连三地入选“感动中国”、“感动福建”等评选活动,他们的事迹也很快传遍了千家万户。然而,在一片盛赞声中,他们却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孩子趴在窗台往图书室里面看的那种眼神,”唐光耀回忆,“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为了看到一点文字,我常常把包面条的报纸撕下来阅读,所以我深深明白那种求知的渴望,那种渴望是刺痛人心的。”

为了那求知的渴望。所幸,在这条公益道路上,他们有许多“盟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实践队的活动当中,与他们一起继续为做公益捡破烂、回收废品,为帮助贫困孩子做准备。对此,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省文联主席张帆表示,“90后”以他们独有的阳光心态去帮助别人,这种积极的状态让自己也受到很大的教育。

如今,南沟村小学一周开设三节体育课,一节篮球课,在周校长发来的彩信上,孩子们在新篮球场上笑得无比灿烂。“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图书室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曾瑜说,“接下来,我们还会集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帮助更多山区贫困孩子完成他们的心愿,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使命。”

记者手记

青春正能量

邓婕

在当前“90后”普遭质疑的年代,“爱在乌蒙”实践队让评委以及世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背后折射出了“90后”怎样鲜为人知的一面?又彰显了一种怎样的时代特性?

在采访“爱在乌蒙”实践队的过程中,我不时刻意提起“90后”这个词,本来以为,他们会很反感这个标签——正如“80后”花了很多年去反驳这个标签背后的“娇生惯养”、“自私”一样,但意外的是,1992年出生的游昕的回答落落大方,“我知道外界是怎么形容我们的,脑残呗!那又怎么样呢?这并不妨碍我们积极向上。”

简而言之就是:你们说你们的,我们不在乎。

事实上,在此次帮助贵州省毕节市南沟村小学的事件当中,他们身上所显现出来的自信、独立、坚毅、忠实于自己的意愿、坐言起行的行动力,也确实让世人在感动的同时跌破了眼镜。

在入围“感动中国”、“入选感动福建”之后,这群孩子表现得异常淡定——不解释,也从不想要证明什么,“我们目的一直很单纯,就是想帮南沟村小学建起一间图书室和一个操场,”曾瑜波澜不惊,“如果非要扯到类似‘正能量’这种东西的话,我只能说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美好,‘正能量’是以多种形态出现的,比如后来加入我们的村民,在火车上陪我们聊天解闷的列车员。”

当然,并不是所有“90后”都已经“瓜熟落地”。但放眼全国,当“可乐男孩”、“敬礼娃娃”、救人小英雄林浩等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出现在地震、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发生现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世人对“90后”刮目相看并给予他们喝彩,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天采访结束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在我与他们道别转身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满是淡淡的草香,我知道,这是春天的味道。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