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厦门观察
本报讯(记者林世雄通讯员李静)不用染料就能让丝绸拥有亮丽色彩,且永不褪色?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课题已在厦大科学家手中变为现实——该校材料学院刘向阳教授课题组借助生物仿生,在丝绸表面成功“构造”出生物结构色,让丝绸像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一样颜色鲜艳且永不褪色,开辟了全新的生态染色路径。
日前,这一成果已申报国外专利,有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先进功能材料》上。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全新无染料织物着色技术的出现,将会带来纺织与服装行业的一场深刻革命。
据介绍,传统的衣物多由化学染料染色,不仅会褪色,还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开辟出不褪色、不污染、不伤人体的染色路径,成为长期从事仿生研究的刘向阳教授课题组的目标。刘向阳介绍,孔雀和蝴蝶所呈现的鲜艳色彩,是微观物理结构对特定颜色光的反射造成的。“只要它的物理结构不被损坏,无论风吹日晒,其色彩将永不消褪。”
循着这样的思路,课题组经过努力,成功在丝绸表面“构造”出名为“光子晶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与孔雀羽毛生物结构类似,更重要的是,它由一个个大小可以调控的晶格“砌”成。“当晶格大小变化时,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反射不同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
这一机理让课题组发现后,“随心所欲”地实现织物凉爽或保温功能不再是难事——通过调节晶格大小,反射不同光波,从而使织物顺利实现抗紫外或屏蔽红外辐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