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高考移民”古已有之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来源:

厦门网2012-11-0800:00

本报讯(记者 郭文娟 通讯员 李静)高考移民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实际上,古已有之。昨天,第六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开幕,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这是一个千古难题,不可能完全解决。但研究古代的教育经验,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刘海峰说,这几年备受争议的外来娃就地高考问题,特别是近半年来,一再有学生、家长上书给国务院高层领导,要求放开让他们能够就地高考。这个问题现在差不多已成为中国教育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而且牵涉到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没那么容易解决,一旦放开,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

在古代,高考移民叫“冒籍”,也就是“冒充籍贯”。刘海峰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谈过这个问题。因为冒籍侵犯了本地考生的利益,当地的人自然会出来反对,后来就作出了各种限制。比如清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福建福州等地有很多人就移民到台湾,因为相比台湾,这些地方的教育相对发达,大家都想从台湾中秀才比较容易,中了秀才就有机会参加乡试,再考个举人就要容易些。很多人都想移民过去,后来台湾人就反弹了,所以就作出规定:你的籍贯不仅要在台湾,你祖先的坟墓也还要在这里。有的人是养子,当地没有祖先的坟墓,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有诸多规定,后来甚至规定要入籍20年。

“这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个千古难题。”刘海峰指出,从北宋中叶开始,欧阳修和司马光就为此争论不休。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才能看清楚它的难度,才能探寻解决的办法。这对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文化、教育和经济水平差距很大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不怎么可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应该在两难中取得一个相对的共识与平衡。

本次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来自台湾、香港、澳门暨大陆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今年大会的主题为“鉴古知今的教育史研究”。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