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厦大教授推进糖尿病治疗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来源:

厦门网2012-09-29 00:00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厦大教授通过揪出妨碍血糖降低的“第三者”,从而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和路径。

厦大昨日对外发布消息说,由厦大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课题组、林天伟教授课题组和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黄培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姊妹刊物《自然-化学生物学》上。

这项课题研究,要从一个名为Nur77的分子说起。吴乔在2008年的研究显示,这个小小分子具有提高血糖的本事。在接下去几年里,吴乔开始寻找能够“抵抗”Nur77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的方法。

吴乔课题组最终找到“Nur77—LKB1—AMPK”三个关键分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分子N,分子L和分子A。它们的机理是:分子A为直接参与糖代谢调控的蛋白激酶,它的活性可以通过和L的“结合”,得以“激活”,从而降低血糖。但是,不如愿的是,分子N成为可恶的“第三者”——横亘在L和A之间,N将L “拽”在细胞核内,从而导致L不能转运到A,使得A抑制血糖的能力大大下降。

这时,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黄培强课题组加盟,几方联合力量很快地发现了一个名为TMPA的化合物,这位“第四者”能够取代L而与N结合,从而“还”L自由身,使它能从细胞核转运到胞浆激活A活性,达到降血糖目的。

更重要的是,林天伟课题组获得了Nur77-TMPA共结晶体,这被认为能为今后设计和研发新型的糖尿病药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

目前,这一研究已完成了由基因缺陷引起的II型糖尿病和高脂饲养诱导的非基因型II型糖尿病小鼠的体内实验,效果良好。

吴乔说,下一步,课题组将进行相关临床前实验,并根据Nur77-TMPA共结晶结构进行化合物的改造,使其在未来成药时更加低毒高效。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