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晓平)厦门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根据2010年的数字显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53立方米,低于世界公认的绝对贫水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立方米的水平,而且近80%来自区域外调入水。水资源容量已成为厦门城市经济发展的明显制约,向大海要水,以海水作为有限淡水资源的有效补充,成为缓解厦门市水资源短缺局面的重要途径。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郑兰荪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促进海水利用立法及其产业发展,推动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郑兰荪在提案中建议,通过立法,加大对海水利用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海水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立法建立海水利用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市场规范和健康发展。建议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先行出台,待实施一段时间,条件进一步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
郑兰荪建议,提倡在合理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海水替代淡水,应成为沿海地区各用水环节的基本要求,要求有条件利用海水的都能利用海水,不断提高海水在水资源结构中的比重,使水源结构和用水结构得到优化。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化促进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大幅度降低海水利用成本。现阶段海水利用的重点是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兼顾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