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文学也可启发民众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3日 来源:

厦门网 日期:2011-10-30

首届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昨在厦举行

本报讯 (文/记者 李惠萍 图/记者 黄嵘)昨日上午,首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70多位两岸生态文学专家、学者出席。国际学术组织“文学与环境学会”(ASLE)创会会长、美国内华达大学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发来贺信。两岸学者认为,要把在厦大创始的这个会议持续下去,办成两岸生态文学研究定期的、标志性学术会议,相信对于两岸生态保护与合作具有促进作用。

会议中心议题是“生态文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与会者探讨了当代生态写作和反生态写作,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交流了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关注生态保护的公平性和环境正义。会议在厦大咖啡厅举办当代中国生态诗歌朗诵品评会,还有生态音乐家现场演唱生态歌曲。会后,学者们将实地考察闽南沿海红树林等等。

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中文系主办,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等协办。厦大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带头人王诺教授表示,“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试图把文学和学术结合起来,和民众结合起来,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只是意识能不能跟上的问题。有了生态文学的熏陶和生态意识的建立,大家就会致力于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并越做越好。”

【声音】

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

黎建球:破坏只需一天 恢复需要十年

台湾多山,又要发展经济作物,保持水土成了大问题。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教授表示,台湾在教训中成长了。南投风柜斗原本是森林,后来种了梅林,但梅树不能“抓”水土,就出事了,所以人们设法在经济作物中种植根深的树木,来保持水土,“破坏只需一天,恢复需要十年。”

黎建球说,在山里建房子,整片地的生态会被破坏,所以要管理和限制。台湾开雪山隧道时曾停工很多年,因为中央山脉的水流出来了,经过多年的积蓄地下水,生态才慢慢恢复。由于开发造成的破坏太大,惨痛教训多,所以台湾特别重视“有机”,蔬菜、水果、肉类、饮料都是如此。但对于农地管理,黎建球说,农地越来越少,且由地方政府管理,容易造成地方特权泛滥。

黎建球认为,两岸生态保护重在教育。台湾有全世界最严厉的“烟害防制法”,且很少有垃圾桶,就是要让民众养成环保习惯。辅仁大学实行无纸化管理,文件也在网上签署,一年能省6000万张纸。不浪费一张纸,看似小事,影响却是巨大的。

此外,黎建球特别推荐了一种最佳行道树——樟树,他说,好的行道树应该具备很多特质:干净,耐污染,寿命长,能遮阴,形态好,有经济价值,能保护生态,又不会影响建筑物。

淡江大学副校长高柏园

高柏园:两岸生态合作 定会提上议程

台湾比较注重生态保护,建设之初先想到防害,比如山间的民宿建筑有严格的楼层限制等。淡江大学副校长高柏园教授解释说,这首先是因为台湾当局对民宿是有规范的,不过,这也渐渐成为民众的共识。“在那种漂亮但是很陡峭的山区盖房子,民众也不会冒进,因为泥石流一来,什么都没了。”

高柏园认为,两岸有机农业前景很好。在台湾,普通大米一斤10元(新台币,下同),有机大米一斤50元,人们还是要抢购,甚至要提前一年预订。发展有机农业,能兼顾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不能让人饿着肚子去保护生态。”针对最近岛内爆发的农舍风波,高柏园坦言,目前台湾对农地的管理是不够的,中国以农立国,应该尊重传统生态,这样对于两岸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高柏园说,生态合作未来一定会提上议程,因为两岸密不可分,大陆污染严重,台北也会沙尘暴。“我跟王诺教授建议说,我们可以联合培养研究生,比如说台湾的研究生,可以同时找一位大陆的指导教授,通过这样的方式,两岸生态观念的交流就能真正持续,两岸的生态合作与发展就会更密切和顺畅。”

文/本报记者 李惠萍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