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商报:7名厦大学生拍纪录片《鹭漂》 关注外来员工生存状态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8日 来源:

厦门网 2011-11-04 06:38

(商报记者 | 吴斯婷)16分钟长的纪录片《鹭漂》,短短3天内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1700多次。这么火的片子,你或许想不到,它的创作者是厦门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7名大四学生。这个短片,是他们用约9个月完成的一次课堂作业。短片重点关注“鹭漂”(在厦外来员工)的生存状态。

拍摄《鹭漂》的几名厦大学生。 黄晨颖 摄

宋雪纯、吴宜浩、丁晓宇、邹璐、牟润润、李轶佳、陈琲琳,5个女生,2个男生。昨天,他们中的6位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马上要毕业离开厦门了,这是我们大学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也是我们留给厦门最好的礼物。一切都源自对这座城市的爱。”

创造新名词“鹭漂”

大三上学期,宋雪纯等人有一门课程叫“纪录片创作”,台湾教授林念生给他们布置了课堂作业,让他们用1年时间来完成一部纪录片。当时,他们几个列了多个选题,如大学生的恋爱观、鼓浪屿老建筑等。最后,老师帮他们圈定了“鹭漂”。

能想到关注“鹭漂”这个群体缘于宋雪纯等人在网上看到的一组数据:厦门市常住人口中,约有一半是外来人口。“鹭漂”们为什么选择厦门?他们在厦门的生活如何?他们期待一个怎样的厦门?这是宋雪纯等人想通过纪录片回答的问题。

一开始,宋雪纯等人给片子起名叫《闽漂》,后来缩小了范围,改成现在的《鹭漂》。

吴宜浩说,他们7人中许多人也是“鹭漂”,他们觉得,相对于其他城市,厦门的“漂一族”比较有归属感。纪录片采访过程也验证了他们这个感觉:“鹭漂”并没有太多漂泊的感觉,也许生活压力不小,但厦门比起其他城市,给人的感觉更温暖,更有归属感。

素材长达几十小时

在约9个月的制作过程中,宋雪纯等人留下了不少文档,包括策划案、分工表、进度表、汇总报告等,总计几十份。“大家不能天天见面,大部分时候是靠这些来分工、交流,保证效率和进度。”

定了选题,然后写企划案,列出问题,再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回答这些问题,继而通过老师、同学介绍去采访。宋雪纯等人一共采访了社会各阶层近30人。

团队成员李轶佳是厦门本地人,她和爸爸、奶奶作为“三代老厦门人”一起在片中出镜。她舅舅也接受了采访。除了这一家人,片中其余的采访对象都不是厦门人,可以说都是“鹭漂”。

鹭达集团董事长张和辉也是他们的采访对象。宋雪纯说,他们是在微博上联系到张和辉的,一开始根本没指望张和辉会回复,没想到张和辉看到微博之后,主动给他们发来信息,表示愿意和他们聊聊。

对于每个采访对象,他们至少要聊1个小时,大多数采访对象他们要采访两次以上。他们拍摄的原始画面在电脑上占了300G,有几十个小时长。

他们经常周末出去采访,为了省钱都是乘公交车。用的摄像机是学院的,公交车上再怎么挤,他们也记得先要保护机器。

第一次剪辑后,他们的作品时长45分钟,跟老师要求的15分钟差得太远。他们先后做了5个版本,才形成最终作品,接着又请团队成员邹璐的妈妈帮忙配上英文字幕。

希望与打工节配合

吴宜浩知道《厦门商报》参与主办了“厦门打工节”,觉得很契合他们的选题,于是联系采访了厦门商报社社长、总编辑黄毓斌。

宋雪纯等人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鹭漂”并不了解政府推出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好政策。于是,希望通过商报的打工节来宣传这些政策,为“鹭漂”做点实事。

面对面

第一次拍摄手一直抖

记者:《鹭漂》为什么与大家常见的纪录片不同,没有旁白?

宋雪纯等人:这是林老师要求的,他在美国留学多年,主张纪录片应该没有音乐,没有旁白,以对方的讲述为主。我们也想过要不要做一版带解说词的,但是后来想想效果不一定比现在好。

记者:这个作业,老师给你们打多少分?

宋雪纯等人:90分。按林老师的严格程度,90分应该算是挺高的了。其实,我们打了很多擦边球。老师不让用音乐,但我们还是用了鼓浪屿街头艺人唱的《鼓浪屿之波》做结尾。老师要求控制在15分钟之内,我们的片子有16分钟。

记者:这是你们第一次拍片子吗?

宋雪纯等人:是的。我们都是第一次拿机器、第一次剪辑、第一次采访……记得第一次出去拍摄的时候,我们的手一直抖,拍回来的画面都是模糊的,不能用,只好再去拍了一次。

记者:最难采访的是谁?

宋雪纯等人:是一些厦门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学者和官员比较配合我们采访。我们曾经去了好几次曾厝垵,想采访开旅馆的、开大排档的,但由于厦门本地同学没有去,我们不会说闽南话,跟他们手舞足蹈说了半天,还是被赶出来了。

我们曾经找采访对象找得很抓狂,有时在学校里看到扫地的工人、食堂打饭的员工,都想冲上去采访他们。我们也真的冲上去了,但都被拒绝了。片子里出现的货车司机、理发店店主都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李晶帮忙找的。

微博上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多采访一些人,会更有深度一些。其实我们找了,但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采访。而且由于时长的限制,有六七个采访对象没有出现在最终的片子里。

记者: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采访吗?

宋雪纯等人:最大的困难其实在我们自己。很多事都要我们决定,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记者:你们怎么评价这部作品?

宋雪纯等人:很满意。我们的想法很纯粹,就是想记录这个群体。我们也做到了。

记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宋雪纯等人:我们把片子发到微博上之后,很多人转发、评价,这个片子使更多的人一起关注外来员工这个群体,大家提出了各种建议,一起为把厦门建设得更好建言献策,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