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厦门商报· 第A02版 · 都市新闻
学生随时准备上前线

厦门出版的抗战刊物。
商报记者|龚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厦门人民悲愤了。各戏院、娱乐场所停业一天,集美各校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接着,大同中学等校纷纷组织抗日救国会,厦门各界成立思明县各界反日救国会,数千学生组织反日示威大游行……抗日运动如火如荼。
今天是2011年9月18日,掐指算来,此事距今正好80年。80年前,厦门人爆发的爱国热情,在今天看来,仍然震撼人心。
厦门大学
随时准备上前线
1931年9月30日,厦大教职员及学生分别成立“抗日救国会”,选出执行委员,拟订工作大纲。10月5日,全体教职员以“不胜愤激之情”致电国民政府,要求“早日消弭内争,一致御侮”;3天后,又以中、英、法、德四国文字,发表《厦门大学教职员全体为日本侵占满洲敬告友邦人士书》,呼吁“一致起而为公正之主张”。
从10月份开始,全校师生掀起又一轮抗日高潮。校救国会赶印许多书刊,校长林文庆和多位知名教授发表抗日演讲;10月9日,厦大抗日救国会宣传队,分赴漳泉等地报告日军暴行;14日,全校举行追悼大会;17日,校义勇军及救护队正式成立,参加者400多人,编为三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在必要时奔赴前线,抗击日寇。
由于国民政府在对日外交上仍有屈膝退让的迹象,12月16日,厦大学生抗日救国会组织赴京请愿团出发,前往南京;此后,厦大师生为十九路军汇款,为援助东北义勇军筹募捐款,教职员也继续捐薪;师生们坚持经常性地外出演讲宣传。
集美抗日救国会
禁止日货上岸
1931年9月26日,集美学校成立了集美抗日救国会,并制定“组织大纲”和“宣传大纲”。会员们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并组织纠察队在集美码头检查日货,绝对禁止日货上岸。
为了推动厦门地区的抗日工作,集美抗日救国会又派代表到各地联络,于11月24日召集闽南各抗日团体成立“闽南各地抗日团体联合会”,后改称“闽南抗日总会”。可以说,在整个闽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集美学校起了中坚和骨干作用。
厦门抗日救国会
全国首个公开挂牌
根据“厦门抗日救国会”的成员张圣才回忆,1931年11月2日,市各界人民团体和学校代表数十人,在大同中学礼堂举行“厦门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并推选各界代表许春草等21人为执行委员。该会首先在厦禾路厦门建筑总工会公开挂牌,以后改在厦禾路糖油公会内办公。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公开挂牌的人民抗日团体。
该会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比如张贴宣传抗日海报、捐款支援马占山和十九路军、组织群众示威游行以及逮捕奸商示众等。他的反日活动,大大提高了闽南各地群众的斗争精神,有22个县相继成立了抗日团体,与厦门抗日救国会相呼应。
此外,厦门通俗教育社、同文中学、厦南女中等,也在“九一八”事变纷纷举行抗日活动。在其后的日子里,厦门各大、中、小学均将募款所得捐给十九路军以及沪战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