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7日15:30厦门晚报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杜世成 通讯员 詹永智)“现在不管什么大学,许多教材都是一样的,比如数学教材,几乎都是一些研究型知名大学的教授们编出来的,拿到应用型大学、职业院校很不好用,一些学校被逼无奈,只好自己编教材。”91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潘懋元说。
昨天,民盟厦漳泉龙四地高等教育研讨会在集美大学召开,潘懋元教授应邀作主题发言,他批评了目前国内高校存在的同质化等现象。
他说,现在一些高校都在忙着扩招、升级,不讲质量只重规模。规模上去了,论文数量上去了,就能一步步“专升本”,招研究生、进211、进985,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一路上升。大家都走这一条路子,结果都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什么专业都有,“撒胡椒面”,都不精。
“现在很多学校很怀念以前的专业化时代。”他说,以前地质大学专门搞地质,农林大学专门研究农林,各有各的特色,但现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都差不多,“近一半院校都有法律专业,大多院校都有计算机专业”。
教材也是“千人一面”。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他曾到安徽六安市的一所地方应用型学院去,校长跟他诉苦:现在大学的教材雷同,都是几所知名的大学教授编出来的,很高深,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的学生没有学习价值。他们后来自己组织了一批同类大学,自己编了一批教材,反响很好。
潘懋元说,其实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类型的教材,当前最需求应用型的毕业生,因此,应用型教材的编写应该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
他说,我国既需要科学家、理论家,也需要工程师、农艺师、设计师等,应该分类定位高等院校,让院校按各自的定位发展,“各种层次里、各种领域内,都有自己的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