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厦大漳州校区彰显“辐射效应”教育链在漳州开发区完整形成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来源:

厦门网 2011-04-25 15:07

记者吴笛实习生郭文娟

站在漳州港遥望对岸的轮渡码头,15分钟的快艇,让两地的界限变得模糊。离港口不远,几栋教学楼正拔地而起,漳州开发区大径小学校长张友明兴奋地告诉记者:“厦大附属实验小学今年9月就要开始招生了!”

至此,连同2008年9月开始招生的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03年投用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漳州开发区真正形成了一个涵盖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厦大教育链条。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大手拉小手,大径小学学生与嘉庚学院会计系学生一起活动。

教育对接厦大附中搭平台

姚跃林是厦大附中的校长,前不久他刚组织了一场中小学校长论坛,特意邀请了包括厦漳两地二十余所中小学的校长到厦大附中来,研讨关于“聚焦中学课堂,对话小学教育”的问题。

任厦大附中校长3年多来,姚跃林频繁往来厦漳两地,基本上都是到一些名牌中学去取经,学习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园建设。虽然厦大附中建校才几年,但教育服务品质已经得到较多的好评,去年面向漳州全市招生的高中部录取分数线仅次于漳州一中。不少漳州的中学也经常到厦大附中来交流学习,可以说,厦大附中发挥了一个平台的作用,吸收了厦门优秀的办学经验,也为漳州地区的中学提供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教育有保障港商买别墅

厦大附中的建立,还填补了漳州开发区没有中学的空白。

曾经有一位外来企业高管到漳州开发区考察了一圈后却没在此“落脚”,原因很简单:找不到好的中学让员工子女就读。在厦大漳州校区进驻之前,漳州开发区仅有幼儿园和小学。厦大附中建立后,包括当地居民、企业员工、厦大漳州校区教职员工子女的就学难题就解决了,漳州开发区的教育优势正在逐步凸显,由此带动就业、创业、置业等方面的发展。

谈到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姚跃林深有感触。上学期,一位香港的成功人士来漳州寻找拓展事业的机会,参观了厦大附中后,他在附近买了一栋别墅,然后让孩子在这里读书。他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他寻找发展区域的重要方面,他决定在漳州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觉得漳州开发区的厦大教育链完整而且具有优势,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了很好的保障。

声音

厦大附中校长姚跃林:

无论是对学校老师,还是对厦漳两地的中学来说,“厦大附中”这4个字的分量都很重。身处漳州,却归属厦大,这样特殊的身份让厦大附中绝对可以成为厦漳两地中学教育资源交流学习的平台。

厦大90岁,厦大附中才3岁,在90岁的老人身边,我们可以学习到太多的人生经验。因此,在厦大的怀抱中成长,厦大附中是幸运的。

很多村民傍晚到校园跑步

2003年,第一批厦大漳州校区的学生进驻校园。不少附近的村民心怀好奇,纷纷来到校墙边围观。有的学生比较开朗,热情地和村民攀谈,却发现一部分村民特别是老人家是听不懂普通话的。

时隔7年多,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走在校区所在的大径社区,很多不识字的老人能轻松地用普通话交谈。问其原因,村民乐呵呵地说:“经常听那些大学生讲,久了自然就会啦。”

很多大学生习惯早晚锻炼身体,慢慢地,不少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大径社区的居民告诉记者,原先社区里一到晚上七八点就关门睡觉的现象不复存在,傍晚到学校散散步、跑跑步,成了很多村民现在日常的作息习惯。

厦大的到来,给漳州开发区的居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开始适应与几万大学生为邻,受到文化熏陶,在观念上也慢慢发生着改变。

厦大漳州校区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会定期开展一些进社区的活动,包括免费维修电器、教老人识别假币、普法宣传、艺术演出等。有的村民还会借着机会,咨询一些问题,比如帮自家孩子了解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

厦大海洋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侯琳下学期就要搬到厦大本部上课了。侯琳说,除了大径村,厦大漳州校区志愿者的足迹还遍布卓歧、上午、古城、店地等小学,他们尽可能地将厦大精神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最好的大学就在家门口

陈拥军是大径社区居民,2002年大专毕业后就进入厦大漳州校区建设指挥部保卫部实习,后来一直留在校区工作,一路从基层往上慢慢爬,现在校内保卫办负责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手下带着19个队员。

在身边同事的熏陶下,陈拥军考取了厦大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的本科,下一步还打算继续读研。陈拥军说:“假如不是在这工作,我肯定不会有再去继续深造的想法,那样我也就错失了继续提升自我的空间。”

陈拥军说,厦大漳州校区的进驻,改变了村里很多的父母对教育的看法。现在,他们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大学就在家门口,要好好学习,以后读厦大。学生们也都会说:“等我长大了就读厦大!”

大径小学是离厦大漳州校区最近的小学,每个学期,厦大漳州校区的志愿者团队都会选派一些有美术、音乐、体育等特长的志愿者,定期到大径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声音

大径村原村主任许丕赞:

这几年村民的文化素质、观念视野都提升了不少。

大径小学校长张友明:

每年大学生到大径小学的活动大概有五六百人次,孩子们通过这个平台开阔了视野,学习了不少知识,还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目标。

校园后勤大量吸纳社区劳力

在厦大漳州校区中门门口,负责的保安拦住记者,让记者出示相关证件。这个20岁刚出头的保安是附近村民。

陈拥军说,大径村村民在厦大漳州校区工作的有140多人,包括他妻子在内,他一共有六七个亲戚都在漳州校区工作。目前在厦大漳州校区内工作的附近村民有五六百人,这些人多负责清洁、绿化、安保等后勤工作,每月工资一千余元。

土地被征收后,当地出现了一定数目的闲置劳动力,这些人多在50岁上下,校区内的用工很好地帮助当地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第一家饭店为何生意差了?

许爱国的原友饭店是漳州开发区建立后大径社区的第一家饭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原友饭店是当地仅有的一家饭店,生意非常好,村民笑称这是当年的“大径村招待办”。

不过,在2003年厦大漳州校区进驻之后,许爱国的生意反而差了,究其原因。许爱国回答:商家一下子多了起来,连同临时摊位和大大小小各种餐饮店,新开了约两三百家。

这些新开的商铺集中在厦大漳州校区南门和北门对面的区域,涵盖了全国各地各种小吃,多是外地人在经营,当地村民则坐收租金——一般少则一年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

厦大漳州校区的启用,也促进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当地不少做土建项目的人一下子富起来。

除了餐饮店,附近还汇集了超市、精品店、休闲屋、生活馆、书店、电脑店、服装店、美容美发、西餐厅及邮局等,俨然已形成一个学生商圈。

声音

餐饮业主许爱国:

老人节的时候,大径社区就会出现壮观的一幕,子女们都开着小汽车载着老人去领米领油。这几年工夫,大径社区新增的轿车约有150辆。

专家点评

陈国凤(厦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漳州校区现有两万多名学生,人们往返于厦漳之间,不仅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也拉动了两地的经济,对厦漳同城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郑若玲(民盟厦门市高教委副主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

漳州校区使得厦门和漳州有了一个联系沟通的桥梁,两地的往来更加频繁。为什么很多地方愿意办大学?就是因为办大学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可以给当地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吸纳更多的人才到当地。

孙桂平(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临近地区高校优势学科综合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在闽南,仅仅依靠厦大的力量来带动厦泉漳三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是不够的。闽南高校资源特别是优势学科资源的整合,可以提升闽南地区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