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海西晨报:这“一平方米”传递时代声音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0日 来源:

位于环岛路音乐广场的“一平方米”朗读亭迎来224名朗读者。央视供图

潘维廉。央视供图

曾啟俊。记者 叶子申 摄

李泽正。

有阳光、海浪、沙滩,也有真情、温暖和感动。10月16日-18日,《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读亭新媒体直播活动举办。位于厦门环岛路音乐广场的“一平方米”朗读亭人来人往,阅读声琅琅,共有224名朗读者在这里分享属于他们的故事。

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包括厦大“不见外”教授潘维廉、推迟中考捐髓救母的厦门少年曾啟俊、武夷山市立医院的医护人员俞点,以及深圳13岁“天才小诗人”姜二嫚等。他们来到厦门朗读亭,通过直播与全国观众进行互动。

此次活动以连续72小时慢直播的方式,在央视频、央视综艺春晚客户端、央视新闻、哔哩哔哩等直播平台呈现。

直播期间,本报记者走进厦门朗读亭,对话部分朗读者,聆听他们的心声。

人物1 潘维廉

希望见证厦门另一个40年

“我来自美国,但现在是一名厦门人,我在厦门生活了32年了。今天,我想朗读一首林语堂的《论梦想》,献给厦门、献给中国。”厦门朗读亭的1号朗读者是来自厦门大学的潘维廉教授。他以中英双语朗读,展示了厦门这座城东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彰显着厦门的开放与包容。

厦门人对潘维廉并不陌生。他是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的外籍教师之一,曾获“国家外国专家友谊奖”和“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他时常自豪地用闽南话说:“我是厦门人!”

今年国庆期间,这位“中国通”又一次被无数网友认识。潘维廉深情告白中国的视频大火,被《人民日报》转载。他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了解世界,但世界还不够了解中国。继续写书,讲好中国故事,是我的责任。我想留下来,见证并参与厦门的另一个40年。”

人物2 曾啟俊

以生命的反哺回馈母亲

“千百颗星星缀满无言的长天,千百枚贝壳遍布广阔的海边……但只有一个妈妈呀,在这茫茫的人间。”15岁的厦门少年曾啟俊深情朗读了乔治·库柏写下的《只有一个妈妈》。

曾啟俊的声音干净、温暖,似乎在向母亲深情诉说。他说,要把这首朗读献给病中的妈妈,希望她能尽快好起来。朗读结束后,曾啟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与妈妈生命传承、生死相依的故事,同时也谈到了自己未来的理想。

去年11月,曾啟俊的母亲不幸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要靠干细胞移植救治。曾啟俊的匹配度最高,成为最合适的供体。为此,正在读初三的他决定放弃中考。“母亲给了我生命,现在我也希望以生命的反哺来回馈母亲。”

曾啟俊说,因为母亲的病情特殊,医治环境要求高,他已经有好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妈妈了。这次参加“一平方米”朗读亭新媒体直播活动,他惊喜地通过镜头,看到了妈妈录制的视频,这给了他更大的前行力量。

曾啟俊告诉记者,他会加倍努力地学习,希望将来能考上厦门大学。同时,他也想就读医学方面的专业,给更多人带去生命的希望。

人物3 黄少卿

想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人

来自海沧延奎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黄少卿朗读了诗人杨牧的诗《我是青年》,以此献给她35年前的语文老师,感恩老师对她一生的影响。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语文,后来读师范学校时,我的这位语文老师讲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间谈到了杨牧的这首诗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我深受感动。”黄少卿说。

这首诗激发了黄少卿学习语文的热情。她渐渐喜欢上了语文,并最终成为厦门市小学专家型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

“老师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人。”黄少卿说,如今,她作为一名老师,也在力求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在黄少卿的带动下,她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国内的各种朗读比赛,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黄少卿希望她能成为像那位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那样的人,同时也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之人。

人物4 俞点

义无反顾用生命护佑生命

在厦门朗读亭,一位身着汉服的朗读者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她叫俞点,来自武夷山市立医院,是一名年初曾跟随福建医疗队援鄂的护士小姐姐。这一次,俞点将一首《所谓选择》读给陪她一起来参加朗读的老公。

俞点说,今年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原本准备3月份结婚的她,背着家人偷偷报名援鄂行动。当时,她的老公说:“惊呆了,除了担心,还是担心,但还是选择支持爱人的决定,只是在内心深处祈祷盼望她平安归来。”

俞点援助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一名年轻的医护人员,她顶着巨大的压力投入医护工作中。经过60多天与疫情的鏖战,她圆满完成医疗援助任务。

在采访中,俞点说:“照顾病人,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责任,义不容辞。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国家需要我们,我们都会顶上前。”俞点也很感谢家人的默默付出。 经历疫情“大考”,俞点与爱人的感情更深了,推迟的婚礼也于10月17日、18日顺利举行。

人物5  李泽正

10岁男孩诵读诗意琴岛

“明月星辰指引着我/徘徊在这静谧的夜/潮水拍岸,风光渐淡/大自然,以此方式/延伸着我们,每个生命。”昨天下午,10岁的厦门小男孩李泽正走进厦门朗读亭,用中文和英文,向全国观众分享了他于两年前创作的诗歌《月光下的鼓浪屿》。

出生于2010年5月的李泽正从1岁就开始接触英文。“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孩子学语言的黄金期,所以每天都随机和孩子进行情景对话,播放英文动画片、音频,给孩子制造语言环境。”李泽正的爸爸李昱告诉记者,如此一来,孩子的英文水平上升很快。

李泽正也喜欢写诗。他的第一首诗歌就发表在晨报上,这让他备受鼓舞,不断创作。至今,李泽正已在晨报、晚报等发表了十多首诗歌。

渐渐长大的李泽正还喜欢上了写小说,8岁时,他就出版了第一本中文小说《兔子英雄记1》。目前,他创作完成了第二本小说《兔子英雄记2》,共10多万字,讲述的是几个孩子在兔子的带领下穿越万年历史,再回到当代的故事,主题是呈现“人性的进步”。

据悉,此次李泽正参加《朗读者》节目所朗读的诗歌《月光下的鼓浪屿》创作于2018年3月。“写这首诗之前,我们正带着孩子在鼓浪屿菽庄花园玩。当时我故意激他,如果不写出一首诗来,就不带他去沙滩玩。”李昱开玩笑说,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一边哭一边写出了这首诗,后来这首诗还被发表在美国的一本英文诗歌杂志中,同时配了中文翻译。

对于未来,李泽正说,他会向《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他希望未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同时做一些发明创造。此外,他还计划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版自己的诗集。

(晨报记者 叶子申)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