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日前新出台的“厦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显示,我市将全面发力新基建,其中全面推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打造科技基础创新平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具有核心竞争力新基建,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引进大院大所名企
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设施体系
投入近2亿元建设亚洲首座无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微纳加工平台等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形成数十项可产业化成果,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业……作为福建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的嘉庚创新实验室,正在建设为“成果转化特区”,打造能源材料领域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嘉庚创新实验室是我市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市多个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加快落地建设。新引进落地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厦门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广州呼吸研究所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微软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来厦设立分支机构。2019年以来,已累计引进落地中科院计算所、新松机器人等8个大院大所名企项目,预计总投资6亿元,3-5年内预计将在厦孵化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
接下来,我市还将着力推动生物技术、海洋科学等创新实验室筹建工作;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引入大院大所名企,加快新松机器人厦门研究院、柔性电子研究院、未来显示研究院、厦门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中科院STS福建中心厦门分中心落地。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推进产业协调创新平台建设
根据我市“推进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今后我市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提升,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自2006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我市先后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机械装备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了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已初步形成覆盖各重点产业的平台体系,这是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资源,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具体来说,我市接下来将持续推进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谋划一批急需紧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源芯片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许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推进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本报记者 吴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