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受访者供图)
12月22日,海丝一号卫星和元光号卫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高校首颗面向海洋和海洋带科学观测的SAR遥感卫星,其需求由厦门大学等单位根据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市场需求提出。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民汉介绍,明年上半年将发射海丝二号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最高分辨率可达1M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硕士王怡人介绍,海丝一号是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也是「海丝」系列小卫星星座的首发星。这颗轻小型卫星的重量,大约为180公斤左右,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体重。虽然海丝一号卫星的重量不到传统SAR卫星的1/10。但正如电子设备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发展的那样,现在卫星也逐渐趋向于轻小便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它小,它可是千里眼,它的成像幅宽最大为100km,分辨率最高可达1m,同时它又是透视眼,可以穿透云层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
海丝一号靠合成孔径雷达工作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硕士孙海洋介绍,海丝一号是小型SAR卫星。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全称叫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在太空中不断地向地球发射信号并从接收到的信号中获取信息。合成孔径雷达就像一台「相机」,然而它不是一台普通的「相机」。当海丝一号扫过特定区域时,它会不断地运动,运动的同时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拍摄,获取一系列的影像。这些影像还只是半成品,海丝一号还会对这些影像进行数字合成,最终获得高清的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获取海洋信息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薛思涵介绍,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丝一号卫星不仅用于观测海面的风场、波浪、内波、海冰等信息,也能用于观测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科学家通过这些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多变的性格,更好地预测与防范海洋自然灾害。薛思涵强调,海丝一号的工作不止局限于海洋,在陆地上也能大显身手,比如识别洪水区域、监测地表形变等。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高级工程师耿旭朴表示,海丝一号的成功发射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将做很多科学研究和应用服务,并将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进一步发射海丝二号、海丝三号等等一系列小卫星,从而构建「海丝」系列小卫星星座。
(香港文汇网记者 何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