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我不是大师是老师,不是泰斗是老兵”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来源:厦门晚报

■邓子基从教70多年,他曾说,一辈子只希望做到十个字: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

■2012年,邓子基为师生颁发奖教奖学金。

■邓子基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国家当家理财的道理。

厦大资深教授邓子基昨日离世,享年98岁。

邓子基是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教育家,中国财政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有人称他为 “大师”“泰斗”。不过,他生前曾表示:“我不是大师,是老师;我不是泰斗,是‘老兵’。” 这位白眉善目的老人家,被不少学生亲昵地称为“爷爷”。这位“国宝级教授”从教70多年,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 记者 郭文娟

学界泰斗

“国家分配论”主要代表人物

从教70多年培养大批人才

1950年,邓子基以福州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厦大学习,成为新中国首批经济学研究生,师从时任厦大校长、《资本论》译者之一王亚南。

邓子基是中国财政学界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撇开深奥的理论,邓子基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国家当家理财的道理,即国家用一种什么样的办法,在一种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把社会的钱收到国家的手里,然后由国家集中起来办大事。

1962年,他在国内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国家分配论”的财政学理论主张后,又经历了三次交锋。在交锋中,邓子基坚持一个原则:“国家分配论”不动摇——财政与国家有本质的联系,有国家才有财政。但是,在具体的时段,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稳健财政政策,还是紧缩开支,还是大量的投放,就要看现实的需要。换句话说,邓子基在坚持“国家分配论”的同时,也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借鉴新的理论,包括“公共财政论”。

2017年,他荣获首届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财政理论界的最高奖项。

从教70多年,邓子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光博士生就有108人。邓子基曾总结:“我一辈子只希望做到十个字,那就是恩师王亚南所说的‘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

大爱仁心

自己是苦孩子出身 成立教育基金会帮助贫困学生

13年前,邓子基发起成立福建省邓子基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也是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个由教授发起的教育基金会。

基金会成员邓先生说,邓老自己是苦孩子出身,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因此对贫困家庭学生尤为关心。刚开始,基金会对考上财政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后来,邓老提出,要对贫困学生有所倾斜。

一个月前,基金会换届,邓子基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出席,但他发来了视频祝贺。他在视频中说:“我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行,还健康,始终关心基金会建设,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基金会工作做得更好,为国家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在此次换届之前,邓先生本打算辞去在基金会的职务。邓子基打电话给他:“我98岁了都还在做,你还年轻,要继续为教育事业做一些事情。”一句话就把邓先生留了下来。

老马识途

高龄仍坚持带博士生 称可以和思想新锐的学生互补

七八年前,邓先生和太太徐女士一起去邓子基家里看望他。当时,徐女士听说邓子基带的博士生已经接近百人,惊叹之余又有点难以置信。徐女士半开玩笑地问邓子基:“邓老,您这么大年纪还能带博士生,有什么诀窍吗?”邓子基笑眯眯地回答她:“我呢,老马识途,教给他们做学术的方法;他们呢,思想新锐,可以收集到世界财政学领域前沿的信息。我们互补。”

“我当时就被惊到了。”徐女士说,一方面她惊叹于老人家年逾90,思维还这么敏捷,回答得如此精妙;另一方面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了,细微处可见其大家风范。

细心暖心

来访客人名字都会记在本子上 住院时记得每位护士的名字

更加让徐女士没想到的是,她第二次去看望邓子基,刚迈进他家大门,老人家就叫出了她的名字。徐女士事后推断,邓老家里有个留言本,专门给每个来访的客人留几句话,可能是就此记住了她的姓名。“老人家待人接物独到用心,他不只在学术上很成功,为人处世方面也游刃有余。”徐女士说。

“邓老的记忆力超好,我家孩子的姓名他都记得住。”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倩说,老人家客厅茶几上有个本子,每次有客人来,他会招呼大家喝喝茶,顺手写下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等信息。而且,老人家有写日记的习惯。有一次,基金会要办一个活动,需要邀请优秀乡贤参加,有些人的名字一时想不起来。邓老告诉她:“你到我书橱找一本去年12月的日记本,去年他们有来我家。”凭借着日记本上的记录,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人士的姓名、电话。

厦大校友唐文倩是邓子基的学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老师邓子基教授》。她在文中写道:“邓老师对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关爱与仁慈,不论是学生、家人还是陌生人。2010年8月,邓老师由于口腔囊肿住院治疗,我们几位博士生轮流看护。后来我发现,邓老师竟然记得每一位为他服务过的护士的名字。”

“我第一次见到邓老的时候,是去找他的学生。”厦大管理学院校友朱敬恩说,当时,厦大经院门口有一群师生和邓老合影,合影之后邓老和大家一一握手。紧接着,邓老居然走向站在一旁的他,问他是谁,为何不参加合影。在听完朱敬恩的解释后,邓老告诉他,其实也可以一起合影,都是厦大的。朱敬恩昨日回忆起多年前的这一幕,感慨从中可以看出邓老为人的细心之处。

严谨包容

生活有规律早起先做操

脾气非常好总是乐呵呵

刘倩说,邓老对待工作特别严谨,基金会的文字材料他都会仔细修改,甚至细致到标点符号。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醒来先在床上做一套操才会起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看书做笔记,傍晚还会出去散散步。他的脾气非常好,总是乐呵呵的,还很风趣幽默。他很愿意帮助别人,对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这些或许都是他长寿的原因。

邓子基有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王若畏育有一儿一女。他曾如此评价妻子:“没有她,我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身体,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的成果里也有她的一半。”他喜欢把学生带到家里探讨学术问题,顺便让他们尝尝老伴最拿手的热汤面。

王若畏在几年前去世了,邓子基一度颇受打击。刘倩说,王老师是福州人,有时候,邓老会故意讲几句福州话逗她,讲完自己又哈哈大笑。邓先生也记得,邓老热爱美食,每次外出吃饭,看到什么都想尝一口。

“知道他离去了,心里很难过,但想起跟他相处的点点滴滴,脑海中总有他的身影。”刘倩说。

■生平

邓子基

(1923年6月-2020年12月22日)

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和教育家。从1952年9月起,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学位委员、学术委员、教务处副处长、经济系副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副院长、顾问等职务;曾兼任国务院经济学科初审组成员、国家教委经济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务。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