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海峡导报:未来五年的厦门你一定会更爱她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1日 来源:海峡导报

揽月而归,逐梦前行。

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展望未来五年,厦门是什么样子?

地铁将进入线网时代,部分热点地区的出行痛点将有望得到较好解决;到2025年新增学位32万个,普高升学率提高到60%以上;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约38万套,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率力争达到25%以上……

各领域多位专家、学者、业界大V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十四五”的美好蓝图。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将成为厦门的新名片

黄日涵(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

一个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它的产业是不是有后劲,是不是走在时代前沿,而能够触动城市长远发展的,只有科技创新。

黄日涵认为,厦门科技创新氛围浓、基础好、动能强,“十四五”新征程将让它成为像波士顿一样的科技创新型人文之都。

黄日涵说,厦门正在打造标志性的科技创新企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入驻或者将总部迁入厦门。在“十四五”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厦门将建设成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十四五”期间,厦门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将继续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推进;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电力电器、光电显示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将实现更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推动力。同时,厦门将更大程度地发挥环境、人才、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更有力发挥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作用,努力成为海峡西岸区域研发中心,成为两岸科技交流试验区和台湾产业转移首选地。“目前,厦门共有境内上市公司58家,另有20多家企业涉及IPO相关进展,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极高的成长性。”黄日涵说,厦门高校林立人才聚集,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人才输出源源不断,新媒体弯道超车,对台优势天然独特,人文环境比波士顿毫不逊色。“十四五”的新征程,必将让科技创新成为它的新名片。它将成为有独特定位的国际性科技创新型花园城市,成为可以对标波士顿的科技创新人文之都。

市政园林

厦门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赵斌(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办)

从高空俯瞰厦门,东坪山上绿意盎然,鼓浪屿岛郁郁葱葱,筼筜湖畔波光粼粼,环岛路勾勒出绵延的“黄金海岸线”……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都市,有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之称的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展望市政园林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市政设施、污水供水、市容环卫、燃气安全、林业生态六大板块,已经描绘出一幅更加清新、美好的蓝图。“‘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将大力推进节约型、生态型和功能完善型的绿地建设,均衡园林绿地分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改造提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000公顷,新建绿道200公里。”市市政园林局总工办赵斌说,随着厦门绿化美化彩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生态绿化景观风格基本能够显现。

在实施“跨岛发展”的基础上,厦门岛内将重点打通局部“断头路”,提升城区路网通达性;岛外则会推动全面整治改造城市道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提高出行便捷度和安全性。正在建设的健康步道系统,将按全市“一岛一带多走廊”、岛内“一环三水两横两纵”的布局,串联城市绿地及重要公园广场,让更多厦门老百姓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样的体验将逐步实现。”赵斌说。

而在未来五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将力争持续保持全国领跑水平。随着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的全面建成,生活垃圾管理机制配套逐步完善,清扫保洁更加精细,原生生活垃圾继续保持零填埋,更加整洁的城市也会随之而来,厦门人将呼吸得更安全、更舒心。

营商环境

企业、市民办事“一趟不用跑”

许志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随着厦门在人工智能、新基建都有大动作,厦门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营商环境也不例外。

许志端教授认为,厦门未来的营商环境要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也要朝着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和打造,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云、区、大、人、物”,即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让我们的营商环境充满智能。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完全数字化,各部门横向、纵向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企业、市民办事“一趟不用跑”。

她表示,当基础数据打通,部门可以从根源上一次性获取信息,办事就不需要审批。比如很多信息可与身份证关联,只要出示身份证,其他信息就出来了;比如企业的电力实时数据,对政府具有巨大的信用价值,基于这个数据,中小微企业能更便利地向银行申请贷款。

许志端教授为厦门营商环境提出了“一个平台、两个支柱”的规划,一个平台是指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两个支柱是指便利化和信用体系,如果可以实现,就可称之为智慧化的营商环境。借助智慧化的营商环境,以后就是“大社会、小政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前提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聚焦统筹设计、长期规划,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配套,大大提升行政效能。

因此,许志端认为,未来五年,厦门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有了完善的信用体系,审批环节可以大大减少,在此基础上实现法治化。

住房保障

满足市民群体多层次住房需求

市民阿彩(企业职工)

市民阿彩最近正在忙着准备申请市级公共租赁住房的材料,她看中的正是位于同安区的后吴公寓。“元旦假期一过马上就要开放申请了,我就在那附近上班,小区品质好管理好”,阿彩说,这样的公共租赁房,正适合像她这样的“夹心层”群体,“房租省下不少,更能让我未来的住房有保障”。

所谓的“夹心层”群体,指的是具有厦门本市户籍,家庭年收入为中等收入、中等偏上收入,符合申请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本次开放申请的公共租赁房有225套房源,租金优惠30%。

这只是厦门市住房保障的缩影。依照此前公示的《厦门市住房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示稿),未来五年,厦门市将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约38万套。住房保障方面,未来五年将力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率达25%以上,特别是加大“三高企业”骨干员工、各类人才和新市民住房保障力度。同时,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长租房政策,拓宽房源供给渠道,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争再培育10家以上规模化租赁机构。

到2025年,厦门市将形成更合理、可衔接、分层清晰、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体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住房品质逐步提高、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住房结构更为均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导报记者 崔晓旭 孙春燕 曾宇姗 钱玲玲 沈华玲 林泓 通讯员 杨鸿杏)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