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校庆一定回来!”这是易中天对厦门大学邀约的回答。4月7日、8日,他在厦大连开了两场讲座。
继在翔安校区开讲《两宋文明之谜》后,昨日,易中天在思明校区建南大会堂分享了《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与青春志》,生动有趣的例子、白话式的幽默分析、风格独特的历史解读,让在场听众数度捧腹大笑。
谈文明:忧患与乐观 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昨天的讲座,易中天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第一代文明开始,畅谈中华文明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为在场厦大学子上了精彩一课。
易中天根据出土文物、古字溯源、历史事件等资料考古认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是周。他说,老祖宗的智慧和观念里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德治国、以礼维序、以乐制和,均是周文明为了长治久安首次缔造出来的。“即使是现在回头看周文明的体系,都会惊叹于他们的智慧,想得如此缜密。”
在易中天看来,周人天然有一种理性精神和忧患意识,《周易》便是代表。也因此,忧患意识从周代开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易中天举例说,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可体验忧患。比如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易中天说,忧患意识也是我们民族的理性精神。除了忧患意识外,我们民族还有一个互补精神,是乐观态度。他认为,这就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至今的理由——一种文明要稳定并可持续发展,精神一定是互补的。
谈厦大:厦大“大度”让他得以“野蛮生长”
一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后,易中天和厦大学子进入“闲聊”状态。近些年,易中天的精力投注在《易中天中华史》的创作中,几乎谢绝所有活动。可是,这次厦大邀请他回来开讲座,易中天一口答应了。他说:“因为厦门大学对我是有恩的。”
易中天提到了他在厦大校庆前一天发表的文章《我在厦门大学的野蛮生长》。他解释说:“1992年来厦大的时候,我那时什么都不是,只身一人,孤苦伶仃,是厦门大学接纳了我,包容了我,帮助了我,支持了我,培养了我,而且,几乎没有做任何干预,所以我称之为‘野蛮生长’。”也因此,易中天说他得到了一个结论:“何谓大学?非大厦也,亦非大师也,乃大度也。”这段自白,让现场掌声数次响起。
易中天还分享了一个美酒与美女的段子,把厦大喻为好酒。他说:“一百年的厦大就像百年好酒,回到建南大会堂,我依然能闻到那种醇厚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