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文学使世界更加亲近和美好!”4月27日上午,已经91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王蒙,走进厦门大学,以“永远的文学青年”为主题与厦大中文系的“00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
与青年大学生朋友们见面,王蒙回想起了自己朝气蓬勃的青年岁月。他以三个重要的“第一”作为切入点:第一次大规模公开演讲、第一个感受到文学魅力的时刻和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当他读到“皎洁的月儿升上了天空……”时,“皎洁”二字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经过文学的命名,世界变得更加亲近和美好;《青春万岁》的出版虽几经坎坷和波折,但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依旧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读者。王蒙说,当一个人坠入“文学之海”的那一刹那,文学就会成为他与世界之间最深刻、最难以挣脱的羁绊。虽说一个人苦恋文学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从未与文学拥抱过的人,他的一生是不值得过的——文学与生活是同构的,懂文学才懂生活,才会更爱生活、才能有更多生活的幸运。王蒙以阿Q对吴妈的追求为例,幽默地说:假如阿Q背出的是徐志摩的诗,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在王蒙看来,人的一生应该有四个维度:第一是最基础的“活过”,但它尚未触摸到生活的意义所在;唯有进阶到“记住”的维度,才能拥有怀念、反思、懊悔、宽恕的能力,生活的价值感由此诞生;不愿让生活的记忆稍纵即逝的人们,用倾诉、描写和加工的方式将它“分享”给他人;而当插上“想象”的翅膀时,人们才终于超越了生活的局限,抵达了文学的远方。最后,王蒙用中国文化中两句俗语“别来无恙”“涓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作结,认为这两句俗语集中展现了中国语言精深透辟、字字珠玑的独特魅力。
王蒙与厦大中文系学生开展了亲切而热烈的交流,同学们向他倾诉青春的思索、写作的疑惑、文学的思考。回答“创作的文学形象是否常有生活中的原型”提问时,王蒙表示,既要尊重文学的现实主义,又要享受文学虚构的乐趣,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证上,阅读小说的趣味可要大打折扣。针对“如何看待文学的影视化改编”的提问,王蒙说,文学是思维的艺术、扎根的艺术,并非天然具备畅销的能力,影视化改编的过程,既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要尊重文学反映生活本质的深刻性。还有同学提问:“文学青年应该是浪漫的,还是务实的?”王蒙主张,真正的文学青年没有规范、没有模型,只要永葆一颗青春的心和对文学的赤忱,就是“永远的文学青年”,但要记得把身体、心灵、精神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热情洋溢中也保有一定的分寸感,幸福而快乐地读书、成长。
之后,王蒙还参观了厦门大学校史馆、鲁迅纪念馆、近现代文学展览馆等地,深入了解厦大建校百余年来的办学发展成就和源远流长的文学脉络。
30余位中外各国诗人,厦门大学校领导,厦门日报社、厦门作家协会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厦门大学各院系师生100余人参加活动。
(杨云超 盛雪 林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