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斜村的发展历程和故事令人动容。该村存在劳动教育赋能需求的同时,也具备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14-15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情系山河硕博团队一行走进龙岩新罗区培斜村调研走访,了解发展现状,总结现存问题,分享劳动教育赋能案例,探索劳动教育赋能方案落地培斜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培斜村地处龙岩市新罗区西部,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和远近闻名的“竹茶之乡”。近年来,培斜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增设了玻璃桥、森林水乡、欢乐园等新型娱乐项目。
在返乡创业典型,云枫居民宿负责人华金泽、罗碧仙和顾问张丽红带领下,同学们调研走访了村内现有的特色产业,包括福建沉缸酒酿造有限公司、糯米基酒酒坊、中草药种植研学基地、竹茶制作体验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研学体验中心、革命基地村红色体验馆、红色“三农”历史博物馆、百村特产展销一条街、旅游接待中心等地点,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殷殷嘱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地了解培斜村自然生态保护情况和发展成果,感受示范乡村的特色文化。

图为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等开展座谈会,就推进劳动教育赋能培斜村振兴工作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村内业态集群种类多,如何通过教育赋能为其增添更多动力?在深入走访调研过程中,师生们与培斜村村支书、全国劳动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华锦先,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等开展座谈会,就推进劳动教育赋能培斜村振兴工作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团队负责人凌鹊从基地规划、课程研发等方面向培斜村推介劳动教育赋能方案,细致阐述该方案因地制宜、因村设课、因人配岗、因材施教的四大主旨,同时分享了劳动教育赋能乡村的实践路径,包括以政-企-校-村联动帮扶为基础,成立专业劳动教育赋能合作社;以乡村资源为载体,创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地方文化为根基,研发贯通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多类型培训为支撑,培育“农民导师”队伍等,进一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切实保护山区生态平衡,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这份建议得到培斜村的肯定和支持。双方就下一阶段的劳动教育赋能帮扶计划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据悉,情系山河团队始终秉承“把梦想扎根在祖国大地上,将研究做在最需要的地方”的理念,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福建省金奖和乡村振兴奖等10余项荣誉,被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省级媒体跟踪报道,也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与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未来,情系山河团队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上山下乡、扎根田野,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将劳动教育赋能方案镶嵌在祖国乡村振兴画卷上。
(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通讯员 刘景华 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