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团队进行闽南话发音人录音。(资料图)

除录音外,采集过程还要全程录像。(资料图)
既得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还要“过关斩将”参与选拔……尽管如此,许多人仍不计报酬地报名,想要成为“闽南话发音人”。近日,一则有关“闽南方言智能语音”项目有声语料库的招募帖火了。
据悉,该项目由世界晋江青年联谊会(以下简称“世晋青”)和厦门大学智能语音实验室科研团队(以下简称“厦大团队”)共同开发。有声语料库到底做啥?“闽南话发音人”选拔有啥标准?记者为您揭秘背后故事
招募发音人
扩充有声语料库 训练AI变得更智能
按住麦克风说闽南话,它能被翻译成文字;相应地,输入文字,它就能变为有声闽南话……打开由世晋青推出的“说咱闽南话”App,便可以在其中的闽南话智能语音转换工具中,收获这样的体验。
熟悉闽南话的人或许能听出,转换工具在语音合成(即输入文字,转换闽南话读音)时,大多是厦门腔。这基于厦大团队过去10年的研究成果——现有有声语料库中,已积累了数百小时的厦门腔闽南话素材。目前,厦门地铁报站、中国女足世界杯小组赛闽南话视频解说等,都使用了厦大智能语音实验室团队的识别和合成技术。
根据最新统计,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使用闽南话。今年8月,厦大团队与世晋青联手,开始下一盘“更大的棋”。“签订“闽南方言智能语音”项目后,我们将通过招募发音人的方式,更为系统、集中地扩充有声语料库。也希望这一项目,能带动拓展到更广泛的闽南话使用区域。”世晋青副秘书长丁雅丽介绍。11月,项目团队开始招募首批晋江地区发音人。
有人不解:语料库已有那么多素材,为啥还要扩充?对此,项目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许彬彬解释,一方面,语料库越丰富,负责智能语音转换的AI就能被训练得越熟练、越智能;另一方面,闽南话所涵盖的腔调、内容广,能为未来应用提供更多便利。此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扩充有声语料库的过程,也是保护、传承、推广闽南话乃至闽南文化的过程。
五百多人报名
年龄横跨7岁到82岁 有学生医生和司机等
世晋青“说咱闽南话”运营团队负责本次发音人的招募工作。“11月上旬,各平台发出招募帖。一天之内,吸引了200多人报名。报名截止时,共招募到500多人。大家对闽南话的热爱与支持,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运营团队工作人员叶兴雄说。
据悉,本次发音人共招募4个年龄层的人员,分别是10-18岁,19-30岁,31-50岁和51-65岁,每个年龄层需男女各3-5名。多元化的参与者构成,有助于构建语料库,能更准确地反映闽南话在不同群体中的使用情况。
后台数据显示:报名者之中,女性占比约80%,男性约20%;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7岁孩童,也有82岁的阿公,19岁至59岁是“主力军”;人员职业方面,涵盖学生、教师、网约车司机、外贸从业者、医生等。
叶兴雄回忆起通过电话报名的八旬老人,“他操着一口‘地瓜腔’普通话告诉我,‘我今年82岁了,不知道符不符合招募条件。我的很多孙辈不会说闽南话,很遗憾。但我希望留下自己的声音,为方言保护做贡献’。”还有身在新加坡的闽南华侨,看到招募帖后第一时间给小编留言:“虽然人在新加坡,但我非常热爱母语。我先报名,表示支持!”
三轮严格筛选
要了解本地文化 还不能戴活动假牙
成为“闽南话发音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招募帖上明确:能熟练使用闽南话进行日常交流是基础条件。再进一步,闽南话讲得地道,语言表达清晰,无口吃、嘶哑、鼻音等问题,对本地文化、风俗有深厚情感和了解。
招募条件言简意赅,可实操起来却严谨复杂。据介绍,入选最终发音人,至少要经过三轮筛选。第一轮是地区——报名者是否在晋江地区成长、生活或工作过。第二轮,根据厦大团队提供的文字内容,录制1分钟音频小样。
“文字内容包含单音字、词语、句子和短篇等。”许彬彬说,他们会“花点小心思”,在其中加入部分能区分地域口音的东西,比如,“上午”“猪”“骄傲”这些词语。而后,由团队专家根据音频情况,再淘汰掉一部分报名者,“专家凭借调查研究经验,用耳朵判断发音人的闽南话能否代表晋江地区。”
第三轮,“闽南方言智能语音”项目团队将派出专家学者及闽南话传承人,组成“智囊团”和入选报名者面对面,考察他们的发音面貌,包括口齿清晰度、声线清晰度、门牙完整度等。考虑到语料库的多样化,报名者的知识面、行业背景、家庭语言环境等也会被纳入考量。有意思的是,发音人还不能戴活动假牙,“假牙磕碰有声音,会影响录音。”许彬彬说。
揭秘
采集标准高
全程录音录像 开口度大小也记录
过五关斩六将后,发音人将正式进入语音录制环节。除了读出特定的词、句、短文外,发音人还得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即兴讲述”,说说当地的民俗、经济、教育、旅游等。有时,需观看闽南话宣传片,再复述。
为确保发音人在自然状态下录音,项目团队会使尽浑身解数。许彬彬举了个例子:此前厦门腔发音人的录制中,有人看着黄瓜鱼、黄花鱼、黄翅鱼等字眼,犯了难。“发音人认得实物,但不一定弄得清学名。”许彬彬说,因此,团队将对应的实物带到现场。有时,同样的词语会出现不同的闽南话读音,团队人员也不会对发音人进行干涉。
目前,已有270多位报名者进入第二轮筛选。今天开始面试;12月初,正式录制。除录音外,采集过程还要全程录像,以便观察发音人的表情,记录元音开口度的大小等。
处理难度大
处理5分钟录音 要花一周时间
许彬彬坦言,语料采集最难的不是录制,而是后续工作。届时,厦大团队将会对素材进行语素标注等处理,将晋江腔闽南话的声调、韵律等规则交由技术人员,进行模型建立和大数据训练,服务应用。处理素材有多难?两组数据可说明——一位经验和技术都相对成熟的项目人员,处理5分钟录音,花了一周时间;目前已入库的数百小时以上的厦门腔闽南话材料,则耗费了近10年。
名片
闽南话发音人
通俗来讲,参与专业闽南话发音语料采集工作的人,他们“说”的闽南话,会被用于闽南话研究、闽南话智能语音转换、闽南方言学习和推广等方面。
说咱闽南话App
“说咱闽南话”是由世晋青推出的闽南话主题公益性App,具备有声字词典、智能转换工具、独立问答专区、场景对话点读等实用功能,还有音频、视频、图文等媒体形式。目前,已收录闽南话词条近20000个,闽南话AI智能语音转换功能累计被使用265万次,17万注册用户来源地遍布全球六大洲。
链接
一乡一腔
闽南话有“一乡一腔”之说。不仅是不同城市,不同县区,就连不同镇街,发音都可能存在差异。对此,专家解释,闽南话属于汉语中七大方言之一,它的支系皆源于泉州和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
据介绍,闽南话难学的原因,与其声母、声调、韵母的复杂程度有关。闽南话,声母有15~17个(普通话中声母23个),韵母有65~86个(普通话中韵母24个),声调5~8个(普通话中声调4个)。同一个字,同样的意思,同样的音韵地位,可以出现两个读音,有些字,甚至有四个以上读音。
(文/本报记者 罗子泓 图/受访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