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朱少鹏(前排中)与孩子们合影。

■10年前的小云。
2月28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小云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我应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引发全网关注。
当时的支教老师正是来自厦门大学的学生。在网友的鼓励下,小云联系上了老师朱少鹏。朱少鹏说:“非常意外和惊喜,我十年前种的大学梦种子发芽了,还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像做梦一样,太美妙了!”本报记者联系上了朱少鹏,他说非常惊喜和感动。
网友暖心支持 跨越十年的师生联系上了
发帖的网友小云是甘肃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四学生。她最近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她小学五年级时到他们学校支教的几位厦大老师的联系方式。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向网友们求助:“我应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她还附上了当时和老师的合影。“我已经纠结了一个小时该不该打这个电话。”网友们纷纷鼓励说:“不会冒昧,如果是我,会感动到哭出来!”
在网友的鼓励下,小云给支教老师打了电话,可惜对方没接。她又发了短信:“我在北京读大学,这十年一切都好,现在也准备工作了。感谢您十年前给我的帮助,那个暑假是我记忆里非常美好的时光。因为你们的到来,我看到了更广阔、更远的世界,也看到了更多未来的样子。”
这天上午,正在同济大学上德语课的朱少鹏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因为我在上课,也以为是广告骚扰电话,就把电话摁掉了。”没想到下午他收到了这条长长的短信。“看完短信我马上就想起来了,这可能是我当时支教的某个学生,太意外,太惊喜了!”朱少鹏回复道:“听到你们的消息实在太棒了!我的联系方式一直没变,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你们能找到我,我很怀念那些日子。”
从山到海从海到山 爱心照亮未来路
29岁的朱少鹏201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在是上海一家国际设计事务所的设计主管。朱少鹏的电脑里依旧保留着当年的照片,“有400多张呢!”
这位出生于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四坡村的青年,深知走出大山的不易。“那时在我身边就有很多例子,很多家长受经济和观念所限,不支持孩子上学。”2013年,他参加了厦门大学暑期“西部行”支教活动,前往甘肃裴家营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教授美术课和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希望能用自己的微光为更多孩子照亮未来的路。
年仅20岁的朱少鹏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除了上课,为孩子进行美育教育,他还常常向学生们讲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激励他们一定要走出农村到外面去看看。
小云回忆说,当时和支教老师们一起参加运动会、做手工,特别开心。她说:“班主任因为打篮球摔伤了胳膊,但他跟我们讲‘就算胳膊受伤了,篮球一样要打,生活一样要过。’后来我也经常鼓励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让生活的主线保持积极且永远幸福。”
支教艰苦却收获满满 近日联系上多名学生
支教时的生活条件不好,一两周才能洗一次澡,晚上只能在学校的大会议室打地铺,但朱少鹏却感觉收获满满。他坦言:“我被这些娃们反向教育了。他们使我变得更有信心,更加热爱生活,最重要的是,打开了自己被考题书海尘封已久的心,真切地感受到纯粹的爱,也让我变得更会爱。”
后来朱少鹏一直坚持支教。2014年,他还前往福建的一所山区小学支教,工作后也曾参加民间的一些公益支教活动。2017年,他曾回到过支教的地方,但是没能遇见当年的那群孩子。
朱少鹏说,他希望小云能继续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对身边的人,要以十分的爱去爱他们,不要惧怕付出了爱没有回报,当你体会到爱的快乐,那会重新造就你的生命。保持初心,保持热爱,继续大胆向前吧!”
这几天,还有其他几名学生也联系上了朱少鹏。他们有的仍在读书,有的已经在工作了。“听说他们都过得很好,很是欣慰。他们学会了鼓励自己,变得敢于想象,敢于尝试,这便是我们当年的一点点小火苗燃起来了呀!”
官媒转发网友追踪 小云感谢所有支教老师
一句真诚的提问,引发了一连串暖心的回复。《我应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的帖子持续发酵,已有3.8万人点赞,近5000人收藏,4000多人评论。厦门大学官方微信发布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搜狐网等媒体及平台纷纷转发、报道。不少网友持续追踪,被这场双向奔赴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有的曾经参与支教、有的正在支教,还有的是被支教的学生。他们纷纷留言或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感谢自己的支教老师,更有人“在线寻师”。
小云至今记得当时跟着支教老师学唱《Yesterday Once More》的情景。“我们英语不太好,单词不会读,但当全班一起听这首歌的时候,有一种类似种下一颗种子的感觉。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广阔的、浪漫的、色彩斑斓的。我觉得支教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变得敢于想象,我试图去触碰更新的、可能是遥不可及的世界,然后我真的从那时那地出发,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小云说:“我一路遇见的所有老师们精心照顾一颗小小的种子,浇水施肥,所以我才能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也感谢每位曾经/正在/未来会去支教的朋友,那条‘鱼’真的很在乎。”
记者手记
十年支教梦 花开今日情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与爱的故事。十年前,朱少鹏作为一名厦大的学生,毅然前往甘肃支教,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希望。十年后,他的学生小云已经成长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名大四学生。
朱少鹏收到短信后的惊喜与感动是可以想象的。他当年的支教,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是对朱少鹏们支教工作最好的回报,也是他们坚持梦想、传递爱心的最好证明。
朱少鹏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支教群体中的一员。支教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爱心传递。它不仅能够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还能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爱的传递与回馈,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让爱与梦想在教育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
(文/记者 戴懿 图/朱少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