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福建日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破圈”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福建日报

思政微课《囊萤之光·红色八闽》

八闽大地,山海形胜;思政育人,知行合一。3月29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2025年工作推进会(南部片区)暨全省高校学生“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展示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

2023年,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精心组织的“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南部区域联盟由厦门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动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泉州市南安市、晋江市、安溪县,漳州市龙海区、东山县等地建设“行见八闽”校地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区域共同体,着力从完善机制推动区域合作、建设福建特色思政研学实践基地、打造示范性精品线路等方面先行先试,协同推进思政育人实践。目前,研学点位建设扩充至129个,实现厦、漳、泉南部片区全覆盖。

两年来,一堂又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最具说服力的新时代伟大变革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充分释放了育人活力。

2024年8月,来自厦门、泉州、龙岩及漳州的100余名学子跨区域研学,走进东山战斗烈士陵园、谷文昌纪念园,在搭建四地教育文化交流新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从知识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2024年12月,厦门市翔安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和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联合举办“弘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大思政课。来自厦门市翔安区大中小学的近百名师生用朗诵、合唱、大型舞蹈、情景剧的形式,“在历史场景中学历史”,将思政育人课堂延伸至舞台。

泉州安溪县的思政教育则走进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开展“田野课堂”。学生们化身“乡村调研员”,走访村民、记录扶贫故事、参与乡村规划讨论……从“被动听”到“主动学”,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我们走进革命老区,在古田会议会址前沉思,在才溪乡田野里追问,在考古现场讲述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深挖思政‘富矿’,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在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建设中,书写更加鲜明的红色底色!”

总结展示活动现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师生带来了思政微课《囊萤之光·红色八闽》,用“红色剧本杀”的形式,讲述了从福建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在厦门大学囊萤楼成立,革命火种迅速传向八闽大地,到闽西中央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以及新时代厦大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专业优势,投身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挖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生动实践。

“思政课的魅力,在于唤起年轻人内心深处对于‘我想讲给你听’的生动渴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祝松在看完这场思政微课后认识到,思政课可以是在田间地头的深度对话,也可以是走进工厂车间的实践感悟,更可以是类似“红色剧本杀”的别样体验。

“当真正读懂时代、看懂时代,我们就会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讲述者。”祝松说。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肩负着光荣且特殊的使命。而思政课讲什么、怎么讲,关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

“思政课教学突破了课堂边界,将红色、海洋、生态等本地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形成‘闽派’特色。”厦门市翔安中学副校长、翔安区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圣德表示,研学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融合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党建新课堂,打造了研学实践圈,拓展育人新格局。

实践证明,只有将现实因素引入理论,又将理论引入现实生活,使思想在与现实的互动中被激活,才能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让时代新思想如春风化雨,浸润青年心灵。

现场还举行校地共建实践研学点签约仪式,与会嘉宾共同发布《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南部片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这份计划明确了未来研学实践圈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为加快构建具有区域风格、福建特色的“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绘制了清晰蓝图。

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到嘉庚文化、朱子文化,从泉州“海丝起点”到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福建具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这些发生在八闽大地上的动人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摆事实、讲道理,接地气、到实地,持续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让“行走的课堂”扎根八闽大地,焕发时代光彩。

(本报见习记者 黄星榕 文/图)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