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为厦大师生带来专题讲座(东南网记者 刘玮 摄)
5月20日至22日,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联动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在厦大校园内开展了包含馆长讲座、流动展览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师生搭建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21日下午,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为厦大师生带来《“简”述中国——探寻汉代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的专题讲座。高研院院长易中天主持讲座。朱建军从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简牍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价值讲起,通过溯源简牍发展历史,解读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等代表性汉简与文献以及古代私人简帛书信,勾勒和展示出汉代文化与丝绸之路、中外关系等重要史料。他还详细介绍了甘肃简牍博物馆内基本陈列和整理研究概况,带领师生深入探寻汉代简牍里的中华文明。
本次讲座还邀请师生上台互动体验。参与的师生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还原汉代的坐姿和写法,跪坐蒲垫上、一手持木简、一手持毛笔,在木简上用汉简字体写下“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两千年前的书写传统与文书形式。
除了馆长讲座,本次甘肃简牍博物馆“快闪”厦大,还将“简述中国、牍懂丝路”流动博物馆从千里之外的兰州“搬”到了厦门,在厦大思明校区和翔安校区分别展出3天。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大专题和“家国情怀”“民风习俗”“社会生产”“邮驿交通”四个部分,来自甘肃简牍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为师生生动讲述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片段与古人生活图景,从多维度展现简牍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其作为历史载体的深刻价值,展现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
此外,甘肃简牍博物馆还在校园内开展“简册编联”和“封检”两项趣味社教体验。师生通过亲手编联竹简、书写简帛,定制属于自己的“一册书”,在趣味中领略简牍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甘肃简牍博物馆“厦大行”是高研院推出的“何以为汉”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易中天表示,“何以为汉”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通过学术研讨、科普通识、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呈现秦汉史研究的成果与价值,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全球华人的身份认同。
甘肃简牍博物馆简介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简牍类专题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主要承担甘肃省出土简牍的收藏、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并长期致力于普及简牍文化及简牍资源的活化利用,全面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传承弘扬工作。
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牍懂丝路”流动博物馆展览,正面24面展板依托于展馆四个基本陈列有序展开。设计“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专题,在简述中国主轴理念的统领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讲述丝绸之路上每一个动人故事,为公众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简牍里的丝路文化与中华智慧。反面24面展板结合汉代人民日常生活,设计“家国情怀”“民风习俗”“社会生产”“邮驿交通”四部分内容,进一步扩充知识面,从多维度展现了简牍作为历史载体的深刻价值。四个部分从“物”到“人”,由制度到生活,由生产到流通,构建完整的历史场景链。通过丰富的展板内容配以讲解员专业的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观众们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本网记者 刘玮 通讯员 戴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