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嘉庚”号科考船在厦门港现代码头等待起航。
昨日中午,“嘉庚”号科考船从厦门港起航。此行,它将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
搭乘“嘉庚”号驶向深蓝的,是参与厦门大学第六届“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海丝学堂”)第二航段的师生。未来两周,他们将依托“嘉庚”号开展远洋科考实训。
“船上有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与气象学、应用海洋物理、地质海洋学五个学科的师生,大家将围绕这些学科开展科研调查。比如海洋生物学,学生会利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利用箱式采泥器采集底栖生物和沉积物,后续进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样品处理、物种鉴定和多样性计算等分析工作。”第二航段指导老师、厦门大学地球与海洋学院副教授王智介绍。
昨日上午举行的起航仪式现场,第一次住进“嘉庚”号的大学生已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远海项目,很期待!”第二航段学员、厦大2022级本科生吴骁勇说,“我们将学习如何规范地进行水质监测、生物采样,如何严谨地记录航线和环境参数,如何在真实的海洋环境中克服困难、协作配合。”
此次远航还将创造“嘉庚”号和“海丝学堂”的历史——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第一次停靠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并举办科考船开放日活动。
“‘海丝学堂’是组织学生开展从厦门经南海至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再返回厦门的海上科学实践活动。去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的航程是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嘉庚’号先前往印尼,再去马来西亚。”王智说。据悉,“嘉庚”号访印尼期间,厦大还将与印尼茂物农业大学开展一系列人文与科教交流活动。
本届“海丝学堂”共分四个航段,第一航段已于7月18日完成,执行了位于台湾海峡的国家野外台站东山实验场的科学调查任务。
“海丝学堂”由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发起,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共同举办,旨在将本科生海上实践教学拓展至深海大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实践技能的海洋学科拔尖人才,锻造专属本科生的高水平海洋科学综合实践平台。自2018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成功举办5届,顺利完成13个航段,吸引了来自4个国家、17所高校的400余人次师生参与。
今年进行的第六届“海丝学堂”有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等10所海内外高校的师生参加,也吸引了热爱海洋的厦门中学生。
(记者 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