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遇上报到日 一进校先过生日
今明两天厦大将迎来1.4万余名新生,各学院创意迎新诚意满满

厦门大学2025级新生今天开始报到。刘东华 摄
你好!新同学!今天,厦门大学2025级新生开始报到。今明两天,厦大将迎来新生1.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5000多人、研究生8000多人。
厦大介绍,今年新生男女比1.06∶1,年龄最大54周岁,年龄最小16周岁(提前两年上小学,被厦大医学院录取)。此外,有43名新生和厦大同一天生日(4月6日)。今天,恰好也是厦大公共卫生学院两名新生的生日。下午,学院用一场生日活动给出满满的“仪式感”。
“这是我们继去年后,第二次为注册登记日当天生日的学生,准备生日会。”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委书记刘浥泓说。
新生报到后,厦大将安排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军训,其中军训定于9月7日至21日。
此外,厦大团委和厦门地铁联合发起搭“嘉庚号”、承抗战魂、启新学年活动。厦大团委向新生发放打卡集章册,邀请新生乘坐“嘉庚号”列车组(地铁1号线),深入了解厦门抗战足迹。通过打卡华侨博物院、中山公园、陈嘉庚纪念馆等特色站点,领悟嘉庚精神。
今天上午,厦大思明校区各学院迎新点摆出大阵仗,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厦大艺术学院的学长学姐们带来了小提琴、架子鼓、古筝等乐器,吹拉弹唱轮番上演,欢迎“萌新”加入。外文学院、法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等纷纷为新生和家人拍下入校第一张照片,留下美好印记;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设置博饼体验区,让新生体验闽南民俗文化;经济学院的“学长学姐有话说”区域,新生可以随机抽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过来人的叮咛,比如“大学最好的地方,在于你可以低成本地试错!”“不要过度犹豫和纠结,勇敢过好每一天!”“去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场跨越十年的山海之约
厦大法学院新生田力群从宁夏小城来到鹭岛

田力群接受采访。吴嘉诚 摄
上午,厦大2025级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田力群办理完入学手续。对他而言,踏入厦大,不仅是一次升学,更是一场奔赴了十年的约定。
2015年,在宁夏的海原县回民中学的课堂里,来自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为田力群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支教老师想方设法把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知识具象化地教给我们,给我们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让我们知道,原来通过读书,人生可以有这么多的可能。”
从那时起,“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就像一颗种子,在田力群心中悄然发芽。升大三的暑假,怀揣着炽热的向往,他从老家坐火车,辗转近40个小时来到厦门。“前半程是硬座,后来改成了硬卧,我害怕腿肿了第二天逛厦门难受。”
由于没有预约无法入校,田力群只能绕着厦大围墙走了几圈,在门口文创店买了厦大明信片,便踏上了返程的夜车。这些明信片成了他接下来两年奋斗的精神食粮。“我把手机屏幕图片换成了厦门大学,每天早起对着福建方向大喊一声‘我来啦,厦门大学’!”
今年春天,参加考研复试的他终于走进厦大,“我在每个校门都刷脸进了一回。”
从西北小城来到鹭岛,田力群的旅程是一段关于感恩、坚持与传承的故事。如今,田力群的研究生辅导员林芊颖老师,也是厦门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一个全新环境,因为有辅导员在,让人很放松。”田力群说。
年龄最大的新生 被保安误认是家长

林溪发在朋友圈讲述报到趣事。
54岁的林溪发是厦大管理学院会计专业2025级博士研究生,也是今年厦大年龄最大的新生。上午8时,他从新生通道入校时,学校保安问他:“家长来了,孩子呢?”林溪发笑答:“我来读博士,可以吧?”保安连答:“可以!可以!”
林溪发对厦大校园很熟悉。1990年,他到厦大会计专业读本科;2004年,又到厦大读硕士;后来,又成为厦大会计专业硕士校外导师。
林溪发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他说,虽然已有三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但学无止境,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而且,从理论到实战,从实战到理论,并没有矛盾。希望在校期间跟老师同学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做到事业学习两不误,“入校时把知识学好,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
(记者 郭文娟 戴舒静 朱惠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