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厦门日报:新石器时代考古 厦大有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0日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大学考古学者通过科技手段,发现我国在距今4800年-44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火葬行为,比之前有文字记载的火葬葬俗至少提前了2000年。

厦大近日发布消息,厦门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葛威副教授团队,揭示了江西省靖安老虎墩遗址的一批墓葬,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火葬墓。

这也是国内首次通过科技分析明确火葬墓的性质,此前仅有根据零星考古现象进行的推测。

这一发现在线发表于6月23日的《国际骨质考古杂志》。厦大历史系2018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生鄢宇倩为论文第一作者,葛威为通讯作者。

▲老虎墩遗址墓地及南部疑似火葬场。

发现火葬墓为何重要?

据葛威介绍,对死者进行适当处理的行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是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具有普遍的社会学和文化史意义。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不同的葬俗更逐渐成为族群区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土葬是最常见的安葬方式,“入土为安”是中华文化中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不仅如此,自汉代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长期受到历朝历代官府明令禁止。

但是,由于火葬较少占用土地,花费亦少于土葬,加上佛教的影响,火葬在民间却广受欢迎,在江南地区呈流行态势。

据《列子》记载,秦国以西有“仪渠之国”,其人以火葬为孝,表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多元的丧葬文化。

葛威说,这也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火葬墓。

▲研究提取的部分骨样。

显微镜下观察到骨样有裂痕。

墓葬是怎么发现的?

老虎墩遗址位于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委邓家自然村。2010年秋季,葛威带领厦大考古专业大三学生,参加由当时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长徐长青主持的田野实习。

葛威说,这其实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研究。葛威的研究兴趣主要在植物考古方面,关注考古土样中炭化植物种子所反映的古人类经济生活。他和学生试图通过浮选法从老虎墩遗址墓葬土样中寻找炭化植物遗存,没想到竟然有意外收获。他们没有找到炭化植物种子,却在黑色填土中发现了少量骨渣。

此前,老虎墩遗址挖掘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发掘了112座长约1米、宽约0.5米的小墓。也就是说,至少从“体型”上看,这些墓葬和土葬墓不一样。这些墓多在填土中混杂炭屑和红烧土块,有些有火烤壁现象。

那么,这是否能够说明这些墓葬就是火葬墓呢?

葛威说,事实上,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规模很小的墓葬只是反映了一种二次葬的葬俗,即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埋葬,可能和燃烧没有任何关系。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反映了火葬的习俗。

此前,考古学家判断一座墓葬是否为火葬墓的依据主要是观察墓葬中遗物的形式,以及从色彩推测墓中的骨骼是否被加热过。而墓葬遗物形式和骨骼颜色很容易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且高温加热过的骨骼和未加热过的骨骼均为灰白色,因此,仅凭肉眼观察缺乏可支撑的科学证据。

怎样确定是火葬墓?

▲工作人员用电子显微镜研究骨样。

那么,老虎墩遗址的这些墓葬,到底是不是火葬墓呢?

葛威团队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使用浮选法,从老虎墩遗址十座墓葬的填土中提取出一些骨渣,带回厦大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九座是新石器时代小墓,另有一座汉代的墓作为对比。

这里要说说羟基磷灰石。它是人体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随着温度的变化,羟基磷灰石有不同的结晶度。

实验人员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分析,发现这批骨骼在埋葬前经历了700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的高温加热,由此从科技层面证实了这九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为火葬墓,而汉代墓中的人骨并没有经过加热。

研究人员还将其中一个新石器时代骨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其年代约为距今4800年-4400年,也揭示了老虎墩遗址的火葬墓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火葬墓,与英国巨石阵火葬墓的年代相当(约5000年-4500年前)。

葛威说,该研究是国内首次通过科技分析明确火葬墓的性质,在此之前仅是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多元的丧葬文化。

换句话说,此次厦大团队通过科技手段,发现我国目前为止最早火葬墓,比之前有文字记载的火葬墓至少提前了2000年。

【声音】

融合科技力量 考古更加精确

厦大科技考古实验室是厦门大学首批新文科实验室,致力于用自然科学方法开展考古研究,成员包括了来自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与生态学院等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葛威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一把手铲走天下”的旧模样,扫描电镜成像、光谱学甚至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科技方法与考古学研究的融合是明确的方向。比如,考古学家们已经习惯提取样品送到碳十四实验室,以获得确切年代。碳十四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由于其半衰期长达五千多年,且广泛地存在于有机物体内,我们可以根据死亡生物体内残余的碳十四的丰度来测量考古材料的绝对年代。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郭宸

本版图/厦大科技考古实验室 提供  (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