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我校共有3个项目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环境与生态学院白敏冬等人主持完成的“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白敏冬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由化学化工学院林昌健教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联合申报的 “严重战创伤多器官障碍与损伤修复的创新理论及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校为该成果第二完成单位;公共卫生学院刘刚教授作为第六完成人参与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从左至右分别为第二完成人张芝涛(大连海事大学),第一完成人白敏冬(厦门大学)第三完成人黄凌风(厦门大学)
环境与生态学院白敏冬课题组的获奖项目“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术及应用”是用于在船舶停靠地快速净化船舶压载水、有效杜绝物种入侵的创新技术。如何快速处理这些多达十几万吨的压载水,一直是个国际难题,通过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白敏冬团队创建了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理论,发明了高效利用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术,将水处理成本降到每吨3分钱人民币,是常规方法的三十分之一。如今,她的团队已经站在了该领域的前沿,成为国际同行关注的焦点。
化学化工学院林昌健教授参与的项目成果“严重战创伤多器官障碍与损伤修复的创新理论及关键技术”在军内外1000余家单位推广,受益患者50余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在汶川、玉树、雅安等地震灾害救援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严重(战)创伤救治整体水平、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严重(战)创伤以多器官、多系统、复杂性损伤为主,致死率、致残率高,临床救治极其困难,是国际医学难题。林昌健教授课题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团队开展长期合作,首次采用超疏水医用材料表面修饰及纳米药物控释技术,研制成功兼具抑菌和抗菌双重性能的医用内固定物,为开放骨折一期内固定保肢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公共卫生学院刘刚参与的项目“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的瓶颈问题,应用新材料、新设计和新方法,成功研制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分子探针,实现干细胞标记和在体示踪,并应用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开发功能影像关键技术,构建基于临床疾病的功能影像大数据库,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价体系提供新的客观依据。
据悉,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项成果,另有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药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