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旧网站 >> 社会服务 >> 正文
我校人类博物馆携手厦门一中聚焦“工匠精神”开展科普讲座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0日 来源:

10月26日下午,由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携手厦门市第一中学的科普讲座活动在厦门一中大礼堂举行,厦大人类博物馆老师带领人文学院三名本科生走进一中开讲,近一千名师生参与听讲。以“工匠精神——文物发展中的匠心匠魂”为主题,向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年段学生介绍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藏文物,讲述它们背后的工匠精神。此次科普活动,是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作为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响应“2017年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首次与厦门一中合作交流。不同于以往的科普活动,这次人类博物馆走出厦大,前往中学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此之前,人文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党委副书记王瑛慧老师和2016级本科生辅导员周钧庭、人类博物馆周鼐老师和孙雯老师观看了馆员学生讲解的预演,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对讲解时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进行指导并且鼓励他们在讲解过程中与台下同学积极互动。

下午4:30,讲座在厦门一中大礼堂正式开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李健老师首先致辞,代表人类博物馆向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厦门一中对于此次活动的重视表示了感谢,强调了科普活动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当今快节奏、信息飞速更替的时代语境下,工匠精神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来自人文学院2016级考古专业的马恩铭首先向大家展示了旧石器时代的石锛、石斧等石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文物——“蛋壳黑陶高脚杯”以及宋建窑兔毫瓷盏。自人文学院2016级人类学专业的靳铃培向同学们介绍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诸葛碗”、古韵古香的茶叶末釉瓶以及美轮美奂的清窑变大梅瓶。来自人文学院2016级人类学专业的范驰向大家介绍了现如今我们身边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日本“煮饭仙人”村嶋孟、《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钟表修复师王津老师、《大国工匠》中的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宣笔制作名家徐永龙。从他们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工匠们流传至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持之以恒、“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精益求精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勇于创新。

最后,厦门一中老师上台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对同学们有很好的启迪,老师们也收获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厦门一中初一年段段长焦保坤老师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以及到场讲座的老师、馆员学生表示了感谢,对他们的优秀表现表达了赞赏,对双方未来的携手合作表达了期待。

下午5:50,科普活动圆满结束。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不仅向中学生们普及了有趣的文物知识,更传达了文物背后历史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对于中学生正确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参与讲座的馆员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介绍: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是一所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专科性博物馆,由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创办,1951年正式成立,1953年正式开放,是中国大陆收藏台湾文物最多(800多件)、质量最高、内容最全威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一批入选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著名博物馆之一。

人类博物馆现有七个展室和一个碑廊,共有近6000多号文物,包括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以及少数民族、闽南风俗、南洋民族的文物,还有从猿人到现代人进化的系列模型和碑廊。陈列品展示人类及其文化的进化,侧重展示中国东南区文化和南洋文化。其中台湾圆山遗址的新石器、陶器为中国大陆的唯一收藏。除了发挥科研、实习教学的作用之外,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作为厦门市和福建省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在社会上也发挥了重要的知识普及教育功能。

(人类博物馆 李健 范驰)

责任编辑:黄伟彬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