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主任朱展云长聘副教授团队在彩绘文物胶结材料蛋白质组学信息检索方法研究中取得新突破。其成果以题为“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proteomic information mining approaches for proteinaceous binders in painted artifacts”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npjHeritage Science》。该期刊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位列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1区,并被A&HCI和SCI索引收录。
本研究聚焦彩绘文物胶料蛋白质组学鉴定的关键瓶颈,针对蛋白质老化与外源污染引发的识别不确定性,构建了可复用的检索效能评价体系,厘清不同分析流程的适用边界与互补优势,并提出面向文物场景的优化检索策略。该成果为文物蛋白质证据的稳健判读与流程标准化提供了方法学支撑,有望提升彩绘工艺复原的证据可靠性与充分性,并服务于科学化的保护决策。

不同分析流程在总蛋白与目标蛋白的物种鉴定率对比
该论文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是厦门大学,主要完成人为厦门大学博士生董瑾(第一作者)、朱展云长聘副教授(通讯作者),以及秦始皇陵博物院李晓溪馆员、周萍研究馆员、兰德省研究馆员、黄建华研究馆员。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0755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青年开放课题(Qkfkt202412)、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研究项目(2024-307),以及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开放课题(2024-0628)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0494-025-02002-4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