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环境与生态学院2025级本科生齐聚翔安校区学武楼C103教室,通过视频连线,与远在宁夏银川市梧桐树乡的两位基层奋斗者——乡党委副书记张宇、“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汪威,共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形势与政策”大课——《阔步迈进农业强国》。
3000公里的距离,被一块屏幕温柔拉近。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与理想的奔赴。当东南沿海的学术殿堂与西北大地的田间地头同频共振,青春的热望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从实验室到黄土地:一位博士的“乡土答卷”
2023年,张宇走出厦门大学的实验室,转身投入宁夏的村庄。从环境科学的博士生,到一名驻村选调生,他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数据模型,而是盐碱地、牛羊圈和老百姓的笑脸。张宇在屏幕上展示了的他在驻村点服务的场景。他用朴实而坚定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转型”。
作为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张宇主动选择扎根西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所需。他以“教育智农、民生为农、科技兴农”为脉络,分享了驻村以来的点滴实践:组织返乡大学生开设“假期课堂”,解决留守儿童看护难题;为12名残疾村民争取辅具,让轮椅驶过田埂;联合科研团队申报科技项目,探索牧草种植修复盐碱地的生态循环模式。
“农业强国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一亩地的改良里,藏在一次义诊的温暖里,藏在孩子们放学后的笑声里。”张宇认为,“学环境专业,更要守护环境。而最好的生态,是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状态。”
他特别提到,当前国家正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强调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他在基层推动的100亩的盐碱地修复改良项目,正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微观实践。“我们不仅要让土地长出粮食,更要让它健康地、可持续地长出粮食。”

从城市到乡村:青年创业者的“产业突围”
镜头切换至梧桐树乡同心合作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在占地260亩的养殖场里,15名工作人员花2个小时就能投喂完3500头肉牛。现代化的青储饲料加工厂机器轰鸣,汪威站在肉牛养殖大棚里,讲述着他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的蜕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我说,因为这里需要我,也因为这里能成就我。”作为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汪威曾在外打拼多年,最终选择返乡创业。他带领村民引进优质牧草品种,建成集青储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苜蓿-水稻轮种于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汪威所在的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增收,创收近1.8亿元。这一成功案例证明了农业强国离不开产业振兴。而产业的核心,是创新与坚持。
他勉励厦大学子:“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模样,它是科技的、绿色的、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要不断学习,用新思维、新技术,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课堂内外: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课堂上,学生们透过手机摄像头看到以宁夏梧桐树乡为代表的西北乡村巨变。在互动环节,大家围绕这堂特殊思政课的意义各抒己见,张宇的分享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学校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秉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厚积成势、行稳致远,在持续学习中奔赴未来。谈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有过十年返乡创业经历的汪威深有感触。在其返乡创业期间,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示范带头作用凸显,带来了新产业理念、新种养技术、新种植机械。种养循环推动土壤的自然修复,也是新农人对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这堂跨越山海的思政大课让青年学子真切看到,在全面推进农业强国的征程上,每一份专业、每一份热爱、每一份坚守,都能在广袤乡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最动人的青春之花。
(环境与生态学院 文/曹京柱 图/张宇 汪威 王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