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央精神
  • 焦点新闻
  • 权威解读
  • 理论阐释
  • 媒体聚焦
  • 基层动态
  • 奋进新征程
  • 南强影像
    • 南强微讲堂
    • 数读厦大
  • 11-10

    林密: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与新时代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11-07

    杨松: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报告高瞻远瞩、令人振奋,是一部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第一部分向全体党员报告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在伟大实践中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同时,报告还特别指出,我们坚持的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论断和词句。

  • 11-02

    吴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路径思考

    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等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 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最新理论飞跃的成果,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科学部署和重大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支撑,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最迫切的核心任务。

  • 10-31

    朱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中明确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更好建设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对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0-26

    郭建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专门进行论述,体现了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认识和全面部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当前国与国竞争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科技强国之路。发展科技必须依靠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

  • 10-22

    石红梅: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

    主题就是主线,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纲目”,主题也是灵魂,体现着全文思想的“精髓”。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意蕴深邃,至真至切。报告的主题明确宣示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深刻把握主题的内涵对我们从总体上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二十大精神,深入扎实贯...

  • 10-18

    张艳涛: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本质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开始引领时代。在党的领导下,随着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我们要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

  • 首页上页123下页尾页

版权所有©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