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烽火南强丨薪火永续:跨越山海的弦歌回响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来源: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

历史激流中,厦门大学书写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宏伟篇章。长汀人民以其博大胸怀为厦门大学提供了一方净土,厦大也为长汀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生机,深刻影响长汀社会的发展。台湾光复后,众多厦大学子跨越一湾浅浅的海峡,为台湾重建及其后的经济腾飞作出卓著贡献。

汀江鹭影 文教之光

抗战烽火中,厦大得到长汀人民的竭诚支持。同时,厦大的内迁,也为长汀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抗日救亡、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等方面深刻影响长汀,山城面貌焕然一新。

(一)引领民众抗日救亡

在厦门大学进步师生的支持、帮助和倡导下,长汀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多个抗日救亡团体在长汀相继建立。长汀成立了以厦大萨本栋为名誉会长的“长汀抗敌后援会”,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厦大师生是其中坚力量。

长汀抗敌后援会组织系统表

此外,厦大成立剧团并积极组织公演。作为厦大社教推行委员会下设的一个宣传团体,厦大剧团的主要任务是推行社会教育、从事抗战宣传。在厦大影响和帮助下,长汀相继成立县抗敌剧团、省立长汀中学战时后方服务团、汀中剧团、县中剧团、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长汀分校战时后方服务团及所属剧团、商工剧团等。

厦大剧团演出话剧《家》合影

厦大剧团第一次公演抗战话剧《中国万岁》第三幕剧照

与此同时,厦大与长汀开展团结的校地合作并密切配合,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激发了民众抗日情绪,共同掀起了长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厦大学生组建宣传队,深入赣南、闽西南各地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撰写救亡工作报告《赣南巡礼》

(二)促进教育发展

在厦大影响和帮助下,长汀中小学、民众夜校陆续开办。抗战前,长汀只有1所中学,厦大迁汀后,长汀有大学、中学6所,普小15所,以及60所战时民众夜校。许多厦大师生到学校兼课,大大充实了教育力量,一时学风浓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39年11月,厦大帮助长汀创立县立中学,厦大毕业生潘懋鼎担任校长

1945年,县中兼课教师、厦大学生林幼堃(左2坐者)、林颐壁(右5坐者)、林颐矩(左1)在长汀县立中学与学生们聊天。照片由厦大陈孔立教授(右6立者)提供

长汀县立初级中学校舍之一——府学大成殿(李约瑟1944年5月14日拍摄)

长汀县立初级中学学生在大成殿上学(李约瑟1944年5月14日拍摄)

厦大教育学会组织战时教育推行委员会,开办“战时民众训练课程”,以期养成常识、培养技能、启迪民智。教育学会附设民众夜校,联络各县区组织福建省战时教育工作推行团,对全省战时教育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国立厦门大学教育学会附设民众学校毕业合影(1939年6月)

(三)提升文体活力

迁汀不久,厦大在校庆17周年纪念日举行体育大会,此后赛事年年不断,且从校内扩展到校外。1939年春,学校主办全汀3000米公开赛跑,分军警、学生、民众三组,参赛人数达80余人。文、商、理三学院教授先后自发捐设“仲詹杯”男篮赛、“定璋杯”排球赛、“玉铭杯”女篮赛,定期举行院际锦标赛,学校体育运动风气盛行。

“定璋杯”排球比赛参赛队员合影(1940年)

“仲詹杯”篮球比赛参赛队员合影(1940年)

厦大学生为丰富课外娱乐活动,因陋就简利用生活用具表演扫帚舞

厦大十九周年校庆运动会徽章

厦大各种竞赛运动计划表(1942年)

同时,厦大出版各类刊物,促进了长汀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也丰富了长汀人民的文娱生活,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比如厦大出版的《唯力》旬刊便是长汀历史上第一份期刊。另外,在厦大支持下,1938年,长汀创办了《汀江日报》,后发展为《中南日报》,副刊主要聘请厦大教授担任主编,成为闽赣两省主要报纸之一。

《唯力》《汀江日报》《中南日报》

厦大举行长汀文化晚会的布告(1945年6月)

(四)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厦大内迁长汀后,与当地产业互相作用,共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许多机关、部队、银行、商家先后涌入长汀,长汀城关人口激增。1939年5月4日,群众性经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设立于长汀,并开设了多个合作社,为厦大学生提供了研学机会,同时厦大也提供产品设计与革新、产业工人培训等服务。

厦大化学专业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合作进行科学试验,成功在玉扣纸基础上研制“改良纸”,并推广至连城、宁化、邵武等地

长汀时期,厦大师生在农田水利、经济生产等方面开展了多课题研究,切实服务于当地发展。1939年,福建省政府提出建立研究所以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计划。4月1日,福建省研究所正式成立,以“提倡高深学术研究,培植科学人才计”,萨本栋兼任所长,办公地点设在长汀厦大校内。

厦大师生研究长汀有关问题汇总(1938年)

福建省研究所第一次筹备谈话会在长汀举办(1939年1月2日)

南强薪火 照亮宝岛

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同时面临着重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重任务。大批厦大毕业生满腔热情地赴台参与重建。据统计,1941-1945级厦大毕业生赴台300多人,占毕业生总数35%,并在台湾的交通、电力、电信、水利、教育等行业发挥骨干作用。

民众欢庆台湾光复

赴台校友毕业证书

学生赴台通行证

赴台学生参加技术考试证书

赴台厦大校友在台行业分布

台湾光复前夕,岛内电力供应几近瘫痪,沦为“黑暗之岛”。厦大39位校友先后加入台湾电力公司,保障电力供应。台湾光复后,厦大校友参与交通恢复工作,投身港务、教育、文艺等领域。在电信、水利、工业及财政金融等行业,厦大校友同样担当重任,成为推动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战后重建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1944级航空系校友过鲍生作为台湾南北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专家,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并任高速公路局总工程师。图为台湾南北高速公路中沙大桥

1941级土木系校友章家资任台中港筹备处副主任,后任副总工程师直至工程完工通航,1977年任台中港总工程师。图为台中港现貌

1947年4月,1942级机电系校友在台北聚会。左起前排:陈广业、苏元章、林立、陈贞堃、陈希杰;中排:郑衍孚、翁贤谆、杨肇凤、陈振华;后排:葛文轩、刘诗华、黄扬、陈玉开。1942级机电系校友陈振华(中排右一)曾任核能发电厂总负责人,自1948年进入台电工作直至退休,历时43年,“一生与台电共成长”

厦大校友金世添、杨肇凤、朱希曾、陈贞堃、陈玉开、刘诗华、黄扬、陈希杰在台电信业担当重任,被台湾媒体称为“厦大八金刚”。图为陈希杰(中)与同事在台北做通讯调试工作(1953年)

1940级机电系校友何宜慈创办新竹科技园区,创造了台湾“硅谷”奇迹。图为台湾新竹科技园区

20世纪70年代,为促进经济腾飞与产业升级,台湾推动实施了十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即著名的“十大建设”。这一系列重大项目为台湾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其中,六项工程由长汀厦大学子主持或参与主持,他们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为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赴台校友不仅见证了台湾发展的关键历程,更以实实在在的成就,书写了融入宝岛、建设家园的动人篇章。

长汀厦大学子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台湾“十大建设”中的六项

在台北的厦大校友聚会(1947年12月)

厦大成立60周年之际,厦大台湾校友会在日月潭举办了隆重的校庆仪式


(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供稿,出自“烽火弦歌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历史档案展”)


【往期文章】

1.烽火南强丨弦歌不辍:要有一所大学屹立在敌人面前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504052.htm

2.烽火南强丨逆境图强:挺起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504492.htm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