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厦大开讲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10月18日上午,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应邀在我校联兴楼104报告厅开展名为《阅读经典 理解鲁迅》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阎晶明以鲁迅与厦门大学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拉近了与在场师生的距离。他着重强调,鲁迅的影响力从未随时间褪色,即便在当下,鲁迅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仍能在青年就业、社会压力等现实议题中引发广泛讨论,持续发挥着深刻的社会作用。随后,阎晶明以“孔乙己”这一经典文学形象为范例,深入剖析鲁迅对时代特色人物的刻画与评判。他指出,这些刻画在今天依然能为我们审视社会问题、探寻个人处境提供重要参考。更重要的是,鲁迅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宏观视角下关注现实问题,在当下诸多现实难题亟待破解的时刻,鲁迅的思想恰似一剂“良方”,能为我们带来启发。

在阐释鲁迅为何能成为经典作家、其作品为何能成为经典作品时,阎晶明提出了“经典作家”的三大评判标准。其一,经典作家的生平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作为近现代人物,鲁迅生平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性”,而对这些细节的探讨,能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其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其二,经典作家的作品需要全方位、高度地反映所处时代的历史。鲁迅被誉为“民族魂”,这一称号早已超越文学领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其三,经典作家的创作要在艺术上达到时代高峰,并成为后世典范。鲁迅在散文诗(如《野草》)、杂文(如《坟》)等领域的创新,不仅引领了当时的文学潮流,更成为近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标杆。

谈及自己眼中的鲁迅,阎晶明认为,鲁迅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学领域。他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三重身份,不断拓展着自身意义的边界。在他看来,理清这三个身份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是理解鲁迅生命历程、思想内涵,读懂其作品,乃至认知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关键。

讲座接近尾声时,阎晶明耐心回应了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当被问及鲁迅的医学经历是否影响文学写作时,他表示,这种影响确实存在,比如《狂人日记》的创作就融入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对于“鲁迅的文章是否能唤醒所有人”这一问题,他引用鲁迅著名的“铁屋理论”作答:在密闭难破的“铁屋”中,鲁迅的文章或许无法唤醒所有沉睡者,但能唤醒一部分人,而这正是其价值与必要性所在。面对“如何阅读经典读物”的疑问,阎晶明给出了独特视角:经典的核心价值在于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会用经典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才是真正掌握了阅读经典的方法。

整场讲座中,阎晶明的讲解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为中文系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经典盛宴。此次讲座过后,同学们对鲁迅这位经典作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也迈入了新的层次。

(文/刘宇睿  图/陈扬、王芊羽)

【责任编辑:叶恒】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